1、 房屋历史沿革、原始图纸资料的调查
信息采集途径主要为向业主、城市建设档案馆、相关物业公司、使用单位及设计单位等了解和收集。
2、 房屋概况的复核以及建筑、结构平面图测绘
首先按照收集到的设计图纸,对原结构进行复核,了解原建筑的改扩建情况,并对改扩建部分结构形式进行核查。另外,对于靠前种检测类型(即:好历史保护建筑)需调查其历史沿革和房屋保护类别和保护范围及要求。
对于靠前、二种的检测类型(即:好历史保护建筑和入户检测房屋),若难以收集到原始图纸,则进行建筑、结构平面布置测绘,主要采用测量仪器(激光测距仪、钢卷尺、全站仪等)测量房屋轴线、标高以及墙、柱、梁等主要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和实际定位尺寸。通过上述方法,完善、补充测绘房屋的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
3、 相邻基坑工程概况和施工情况调查
信息采集途径主要为向业主、基坑设计单位及施工总包单位等了解和收集。
调查相邻基坑的工程设计情况;调查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调查基坑与所检测房屋的位置关系;调查建设单位对基坑周边建筑物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调查基坑施工的进度安排。
4、 房屋完损状况检测
将被检测建筑分为承重结构、围护结构进行分类检测。分别对屋面、墙体、梁、楼板、柱及内分隔、外围护和装饰分项进行详细检测,对已经存在的损坏现象采用测量、文字描述、图文照片等方式进行详细记录。具体如下:
(1) 检查预制拼装构件是否有损坏,节点是否有松动、变形;检查钢构件是否有锈蚀;检查木构件是否有开裂、腐蚀等损坏情况;检查混凝土构件是否存在开裂、保护层是否有脱落,并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构件裂缝宽度;根据现场检测情况分析、判断裂缝性质对结构的影响程度。
(2) 检查结构的非受力构件,检查装饰层的完损状况,检查隔墙或填充墙裂缝情况,小装饰构件脱落情况。
(3) 检查建筑外立面损坏状况,主要调查外立面裂缝分布情况。
(4) 通过检查门窗的开启、水管的渗漏、地坪的开裂分析房屋的变形情况;
(5) 调查房屋的勒脚与沿街道路之间的开裂情况,记录房屋周围地坪的裂缝。
5、 房屋变形情况测量
(1) 倾斜率测量
现场采用电子全站仪进行空间坐标系定位。在建筑物周围选择合适的测站点、定向点,建立独立坐标系,在全站仪中输入测站点和定向点的坐标(其中可以将测站点设为坐标原点,测站点与定向点的连线为一坐标轴,用全站仪测出测站点和定向点的距离并将其做为定向点的坐标输入到全站仪),按极坐标法自动观测建筑物上下两边4个角点的三维坐标。经数据计算处理,得到房屋各阳角点倾斜方向及倾斜率。
(2) 裂缝监测
初次检测时,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存在于房屋主体结构构件、重点保护部位以及变形敏感区域的裂缝,制作石膏贴饼或其它标记,用于观测裂缝宽度变化情况。
每次阶段性调查时,采用观测精度为0.02mm的裂缝观测仪,对布设的石膏贴饼或其它标记上产生的裂缝的两端及中间进行观测,每次观测裂缝的发展情况,必要时增加裂缝观测点数量。
(3) 沉降监测(复核性监测)
现场采用DSZ2型精密水准仪配以FS1光学测微仪,并配备2m因瓦水准专用标尺,按二等变形测量的要求进行测量,其高程中误差±0.50mm,相邻点高程中误差±0.30mm。沉降监测应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先在监测区域建立完整的高程控制网,沉降监测的控制点应选择在远离施工影响且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破坏的区域,高程控制网确立以后,通过水准测量实施沉降监测。
点位布设原则:根据检测房屋的具体情况,原则上在建筑物外围进行点位选择,选择时应注意需视野通畅,点位布设的位置应不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或破坏,且需布设在房屋主要承重构件之上,以正确反映出房屋沉降状况。
在设置沉降观测点前,对建筑四周进行查验,如有保存完好的沉降观测点,则优先利用原沉降观测点,不足部分再另行补充。点位应明确标记,并注意施工阶段的保护。如出现点位损坏或测量视线受阻时,应及时调整点位位置或清除障碍,以确保对建筑物监测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房屋沉降观测点设置后,完成靠前次观测,作好原始记录。
6、 数据采集及数据整理分析
(1) 根据记录的轴线位置、构件截面尺寸等复核房屋平面图;
(2) 整理现场完损状况记录,对发现的损坏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3) 分析现场实测房屋变形测量结果;
(4) 在以上检测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编写报告,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