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以精湛的制瓷技艺著称于世,在四大发明出现以前,它就已经传遍世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并且也是最受世界各国青睐的颜色。红瓷承载着吉祥、尊贵、自古就成为皇室追求的珍品。今天,中国红瓷将红瓷技艺运用到日常生活器具中,使古代只能皇家享用的红瓷进入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红瓷的每一件产品,从设计到研发,皆由专业设计师精心选材、构思,并结合不同理念所创造的工艺精品。无论是外观还是内涵,均能见到设计师的巧思妙想,因此产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我们拥有一群观念前卫且极具个性的专业协作团队。我们以客户所提供的信息基础和要求作为起点进行整体的方案规划,用崭新的创意和独特的手法精心设计,精工细作,将客户形象展现在产品多样的红瓷中。强大的设计能力、高度的责任心、规范的经营、合理的价格以及完美的服务是红窑瓷业一贯追求。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它向世人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再国际上的地位不可动摇。现在,中国红成了大师级艺术家室内的雅玩,成了各国收藏家刻意追求的宝贝。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唯独没有象征吉祥、喜庆、最为中国人喜爱的大红色瓷。这是因为红色釉料不耐高温,烧制异常困难,成为陶瓷史上的一道千古难题,自古就有“千窑难得一宝”之说,2004年,景德镇陶艺家李文成经过世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的烧制出耐1200℃以上的高温大红色陶瓷,命名为帝王红,其釉色鲜红均匀、色泽鲜艳、沉稳,光泽内敛而不失华丽,气度雍容华贵,凝重朴实,富有通透感,堪称色釉瓷中的珍品。
帝王红面世以来,迅速蹿红市场,在陶瓷大观园中独树一帜,成为人们馈赠、收藏的新目标,并多次被选为国宾礼品,由于烧制的成功率非常低,用材金贵、工艺精贵,还吸收了浮雕、金镶玉、描金、彩绘等传统技法,融入了景德镇陶瓷的古雅、金镶玉之神韵、景泰蓝的华彩,所以极具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帝王中国红瓷,陶瓷中的帝王”,集中国红瓷、金镶玉、玉瓷三重尊贵于一身,每处细节都彰显着尊贵的特征,极尽豪华、富丽堂皇、具有帝王的气派,其釉色鲜红均匀、色泽鲜艳、沉稳,光泽内敛而不失华丽,气度雍容华贵,凝重朴实,富有通透感,堪称色釉瓷中的珍品。
发展历史
红色是中华民族崇尚的颜色。
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日常用具中的瓷器,单缺了红瓷。其实,在瓷器史上,红瓷曾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只是因为烧制艰难,它宝贵的技艺迷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庆幸的是,历经近20年的探索,现代科技终于在去年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复原了红瓷的生命。
在明代,为了烧出一种红色大瓶,一名工匠的女儿不惜跳进火海,由此烧制出祭红。
湖南铜官,湘江边的一个小镇,距离长沙50公里。镇上有一半人从事传统的陶瓷手工业。此地原本默默无闻,直到一系列古窑址的发现,它的名字才为世人所知。
1978年,考古学者在这里发现了多处唐代陶瓷窑址,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瓷器釉下彩的发源地在这里,中国最早的红色瓷器也诞生在这里。
中国红完全是偶然的产物。在唐代,长沙窑铜的使用很广泛,其目的是烧绿色,由于烧成气氛的原因,它往往会出现还原焰,高价铜在还原焰下变成低价铜,成色就是红色。于是长沙窑出现了陶瓷史上的抹红色。也许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的红色瓷器开始了辉煌之旅。
中国红的高峰出现在明初的瓷都景德镇。景德镇曾经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祭红的故事,相传为了烧出一种红色大瓶,一名工匠的女儿不惜跳进火海,由此烧制出的祭红成为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红瓷。它色彩凝重,高贵肃穆,宛如雨后初晴时天空的一片红霞。遗憾的是,祭红烧制技术此后失传,上世纪初期这一技艺再度失传。
硫硒化镉是惟一能够呈现鲜艳大红颜色的色料。不过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耐高温。
为重续历史,1983年,以胡天霏同志为组长的科研人员接到了湖南省科委下达的一项任务:研制一种能够耐高温的大红色陶瓷。
大红颜料不耐高温,这是现代陶瓷界多年来面临的难题。红瓷是陶瓷史上最难烧制的一种。我国古代红釉瓷器一般都是以氧化铜作为发色剂在高温状态下烧成。在唐代长沙窑之后,宋代钧窑把铜引入含铁的清釉中,烧制出了色彩艳丽的红色钧瓷。明代景德镇生产的也是高温铜红釉瓷,但明嘉靖年间,铜红釉技术失传,于是出现了用氧化铁做着色剂在低温下烧成的铁红釉瓷器。红色的陶瓷颜料不少,比方说铜红、 铁红,但都不是正宗的红色。现代的标准红色为无机颜料硫硒化镉。硫硒化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色料。它是目前惟一能够呈现鲜艳大红颜色的色料。不过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耐高温,在800摄氏度高温下就开始分解。而烧制瓷器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硫硒化镉的使用范围一直限定在低温领域,这一难题世界各国都没有解决。
一份陶瓷大红釉料的样品被放进高温电炉,结果令专家大为兴奋。
陶瓷釉料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种是使它能够发色的色料,另一种就是形成表面玻璃质感的基础釉。传统的基础釉保护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硫硒化镉耐高温的问题,突破这个难题需要采用当时国际上的包裹色料技术。包裹法就是把不耐高温的硫硒化镉,包到一种叫硅酸锆的耐高温的晶体材料里面。硅酸锆可以耐一千五六百摄氏度的高温。包裹法实验在1996年进行。在硅酸锆晶体的包裹下,硫硒化镉的耐热温度可以达到1200摄氏度以上。但随着釉料表面形成玻璃相,硅酸锆晶体会发生生长变形,只有极少数色料能够被包裹起来。按当时的科技水平,国外包裹率的也就是能达到百分之八左右。这个问题成为烧制中国红的色料能不能稳定存在、色相能不能正的关键。
科学家胡天霏同志执著地相信,有些物质使硫硒化镉容易分解、挥发,根据哲学原理,就一定有一种物质可以减缓硫硒化镉的分解。面对元素周期表,他们先后排除了气体、惰性元素、放射性元素、能发色的元素,最后把目标锁定在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元素。
一般人认为,中国瓷器以青蓝白诸色闻名,红色为主色调的瓷器并不多见。事实上,中国红瓷历史源远流长。红瓷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晚唐的始创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极盛期、当代的复兴期等几个特性明显的阶段。
红瓷始于晚唐,但从工艺角度分析,红瓷的技术成熟期是元朝。元朝景德镇发展并创新了前朝以来的釉里红技术,开始了批量生产釉里红的历史。
明清是红瓷发展的极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红发展史上的个极盛期,此时釉里红大多色较淡,红色晕散,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明宣德是釉里红瓷发展的又一高峰,该时期红瓷创新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
到了清康熙年间,红瓷制造工艺相当突出,红瓷成品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较为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雍正年间所制红瓷在工艺上达到历史峰,其红瓷成品红艳,尤其是青花釉里红在色彩、设计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调浓淡不但很鲜亮,且时有晕散。
1998年,中国科学家攻克了陶瓷大红色釉不耐高温的世界性难题,烧出了色泽鲜艳、表面纯净的大红色瓷器,失传近百年的中国红瓷在20世纪末得以重生。这一技术实现了中外陶瓷艺人百年的大红梦,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
红瓷特点
难:工艺难
一、中国红烧制难度很高,工艺复杂,通常是四次进炉:一是素烧;二是釉烧;三是红烧;四是金烧。每一环节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中国红瓷器在烧制多件中才能出一件成品,大型成品的合格率更低,所谓“十窑九不成”。近乎苛刻的制造工艺与极低的成品率,彰显中国红瓷稀缺性与珍贵性。
二、红瓷的形成难。铜红在800度要分解,中国红在1450度的高温下成瓷,难中之难。
贵:材料贵
红釉现在是用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金属钽是比黄金还贵的稀有金属,且红瓷上的金色图案是用纯度在99%以上的纯金烤制而成,可以说中国红瓷是用黄金烧成的。中国红瓷从用材方面就体现了高贵艺术珍品的品味与内含的现实价值。
好:陶瓷好
陶瓷通常以烧制温度来划分其优劣
低温陶重
中温精陶
中-高温白瓷、强化瓷
高温细白瓷、玉瓷轻
中国红瓷在1450度的高温下烧成,玉如凝脂,足显珍贵。
简约雅致、细致白润、胎薄如纸、击声如磬是其真实写照。自其诞生之日起,红瓷以其“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成就了它洁白的质地和华贵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是收藏与赠友的珍品。
分辨优劣
中国红优劣产品的区别在于:
听声音:优品声音清脆响亮,杯身和杯盖撞击后回声萦绕不绝,劣品声音沉重发闷,回声不大也不清脆。
看色泽:优品色泽如玉,而劣品色泽发灰偏暗。
透光性:优品透光性很强,光泽度很好,在灯光的照射下,如大红灯笼一样透出红光;劣品则不透光。
厚度和重量:优品由于采用真骨瓷,瓷很轻壁很薄;劣品则厚而沉重。
优秀的红瓷
中国红”,一个让陶瓷人终于圆了的梦。陶瓷上那片大红曾是陶瓷史上千古难题。多少年来,人们梦想把这人间最美的色调搬上瓷面。在中国陶瓷艺术长河中,唐代发明了铜红;后来,有了宋代的钧红瓷,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胭脂红、豇豆红、珊瑚红等红色釉瓷。尽管这些红色釉瓷的色泽也并非真正的大红,可就因为那一份“红”,使得烧制工艺要求极高;因为那一份“红”得来不易,这些陶瓷也就成为皇室内廷和历代国内外收藏家追求的珍品;因为那一份“红”难成,陶瓷界常大诉“十窑九不成”、“千窑难得一品”的苦衷。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陶女浴火炼红瓷”的悲壮故事。而对于“大红”的追求,近现代西方各国也竞相投入巨资,可研制工作至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因为釉下彩瓷器要求一定的白度、硬度和透明度,要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烧成。而促成陶瓷上大红色的釉料在温度升至800摄氏度这个临界点时,“红颜”完全褪尽。一片“中国红”的醴陵红瓷的问世,引起了“当惊世界殊”———陶瓷上从此有了大红,而且是釉下彩大红。
相关人物
“中国红”,一个令国人不会忘记的名字。醴陵人称,正是胡天霏历尽艰辛研“红瓷”,李墨独具慧眼引“红瓷”,彭毅不失时机推“红瓷”,才使“中国红”醴陵红瓷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胡天霏是“中国红”的发明者。当1983年原湖南省科委把釉下大红的开发列为重点课题时,身为副研究员的胡天霏挑起了这副重担,研究所的小伙子毛明福当助手。两人揣着2500元启动资金,到全国各地收集资料。进入试验阶段,早上6时进实验室,晚上12时,有时甚至到凌晨三四时出来,就是他们那个时候的生活规律。1984年,他们终于发现,釉下大红要呈现颜色,硫硒化镉是个重要的因素,但硒遇高温易挥发,只有把硒“抓”住了,瓷器才可能实现纯正的大红。他们选定硫硒化镉作为研究方向。1988年,毛明福远去美国留学,课题组只剩下胡天霏一人。他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如一日,胡天霏研究了3000多个配方,做了上万次的试验。他终于发现,只要添加一种稀有的化学元素,形成大红色的硫硒化镉在高温下性质依然稳定。一个陶瓷界一千多年的“红瓷梦”终于能圆了。
2003年3月,机缘巧合,身为王仙镇瓷泥矿普通员工的李墨结识了胡天霏,被这位老科研工作者的探索精神深深打动,也为“中国红”的广阔市场前景所吸引,萌生了让“中国红”在醴陵市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胡天霏住进了李墨家,两人一起开始了烧制实验。5个月之后终于烧成了4个无裂缝、光洁度好、瓷质细腻的红瓷笔筒。于是,红瓷发展进入了一日千里的速度。2005年,他们成立了醴陵市瑞丰祥中国红瓷制作有限公司,批量生产的“中国红”系列产品一上市立马受到人们争相追捧。就在这年10月,瑞丰祥的“中国红”镂空玉壶春瓶在山东省首届淄博国际陶瓷展以10万元价格成功拍卖。2006年,“中国红”在北京、山东、长沙、深圳等地刮起了收藏旋风。
“中国红”,让中华国宝库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如今,醴陵“中国红”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海外。“中国红”,这个陶瓷领域的珍贵品种,它向世人证明,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中华陶瓷文化,在新世纪里将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