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 1642~170宁年 ,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桂林人,明太祖重孙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守谦卒后,其子朱赞仪袭封王位。石涛是赞仪十世孙,亨嘉之子,他的二方印章“赞之十世孙”“靖江王之后”就清楚地点明了他的家世。明亡后,割据南方各省的反清势力,建立南明小朝廷,石涛的父亲及家人在南明内讧中被杀,只有石涛被家侍救出,幸免于难,此时他才4岁。以后,他在师兄喝涛的帮助下在全州湘山寺削发为僧,取法名原济,号石涛,别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清湘老人、清湘遗人、石道人、零丁老人、小乘客、一枝叟等,晚号瞎尊者。他早年曾沿湘江而下,先到洞庭湖,然后沿长江东下,经庐山、南京、松江而至杭州,再入安徽宣城。在松江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从而确定了他在禅林中的地位。在宣城居住的十年中他曾多次观览了黄山的奇松、云海、怪石等奇观。康熙十九年
1680年 ,他移居南京长干一枝阁,自称“枝下人”。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来到北京,虽结识了一些朋友,但在仕途上收获甚微,于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回扬州定居,直到逝世。石涛早年生活坎坷,居无定所,加之国破家亡,出家后其内心并不平静,国破家亡之痛经常流露于他的作品中,如他作《睡牛图》,绘一人骑牛背上凝思,情调低沉,意境孤凄,自题曰:“牛睡我不睡,我睡牛不睡,今日请我身,如何睡牛背。”披露了作者眷恋故国的愁苦心绪。但是他这种国破家亡之痛,随着时间的推延、清统治地位的牢固,逐渐发生了变化,其“欲复明”之想日渐淡薄,故清康熙南巡时,他在南京、扬州曾两次拜见康熙皇帝,并画《海晏河清图》以颂扬的仁政,又刻印称自己为“臣僧”,并写有《接驾涛》等,从而表现了他十分矛盾的心情,真可谓“笔墨牵人说假真”。
上海文化市场研究院理事单位--上海秦致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华江路720号歆翺大厦202室
鉴定范围:瓷器、玉器、铜器、书画、珠宝、陨石类、竹木牙角雕、紫砂、杂项等,并开具权威鉴定证书
咨询服务热线: QQ2145740059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微信二维码如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