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画家李成开创的笔势坚韧爽利,墨法明洁精微,烟云变灭,潇洒清旷的画风,几乎风靡了整个北宋。这除了技术上的高度成熟之外,其擅于营造的平淡清远的意境,似乎更适合自晋唐以来士人们“澄怀观道”的理想追求——而这种追求,几乎构成了一部中华绘画史的精神脉络。于是,在“一片李成”中,的峰峦高峻、笔势雄强、墨色黑厚的画风渐渐冷落,而却得以蝉蜕而出。宋神宗特别赏识他,二十年间,恩宠有加,将宫中所藏汉唐以来的名画都拿出让郭熙鉴赏,并一一品第。这也就大开了郭熙的眼界,使他有可能在取法李成的同时,自抒胸臆,而将李成画风推向,独步一时。当时宫中重要的屏幛,“非郭熙画不足以称”。后人将他与李成并称“李郭”。他早年自学,画风工致俊巧,后师法李成,笔墨渐精,晚年则愈益雄壮豪放。《窠石平远图》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绢本,淡设色,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左有小字落款:“窠石平远,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知是其晚年的作品。图绘深秋之旷野,一条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几块圆形巨石立于水中,而坡上则树木密集,多枯树虬枝,形似“蟹爪”。郭熙将这种带有北宋标识意义的圆曲坚挺的线条美发挥到了。相比《早春图》之“蟹爪枝”姿态单一而疏落,此图较多变化,或树身虬曲,细枝向下,藤蔓缠身;或树身挺直,细枝向上,密集而错落,爽利坚挺,显现其晚年笔墨愈益老辣放纵。而树叶或阔笔渍点,或细笔双勾,又填以赭红,映衬秋色,这在郭熙传世作品中也不多见。窠石依然以粗笔勾廓,以破笔似“卷云”扫出大致结构,淡墨渲染,形似“鬼脸”。远山也只是略加勾皴,比之《早春图》似更简洁,更注重淡墨的层层渲染,益增清幽旷远之感。
上海文化市场研究院理事单位--上海秦致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华江路720号歆翺大厦202室
鉴定范围:瓷器、玉器、铜器、书画、珠宝、陨石类、竹木牙角雕、紫砂、杂项等,并开具权威鉴定证书
咨询服务热线: QQ2145740059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微信二维码如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