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造假,是中国艺术界一个历史悠久,普遍存在但又公认无法彻底杜绝的“有趣”现象。想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下,瓷画艺术已然浴火而更加鲜活,诠释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意蕴。而瓷器作假,古来有之,说其“有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通常情况下,造假行为遭人痛恨,造假者被视为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诈骗分子。但有时候公开的造假行为又被人津津乐道,甚至欣赏、赞誉、仿效。对某些造假事件,法律介入,造假者被追究刑事或民事责任,但更多情况下,则是“民不告官不究”,造假贩假者安然获利、逍遥法外。当然,有的时候即使是专家,不同的人对同一幅作品也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鉴定结果。在陶瓷收藏界,始终活跃着两支庞大但界限模糊的造假队伍:一支由有偿的制贩假画者组成,一支由普通瓷器爱好者组成。
支持上述理由的具体例子众所周知,不胜枚举,毋庸赘述。值得思考和讨论的是,中国陶瓷界为什么存在造假现象?它为什么经久不衰、愈演愈烈?以及对它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和措施……
笔者认为,陶瓷界造假现象的存在,除了市场经济、利益驱使等一般原因之外,中国陶瓷艺术自身的特点是最主要的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因为,中国陶瓷本质上就是一种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模仿的艺术”。而且,与诗词、京剧一样,陶瓷艺术在某个历史时期已经达到了后人基本无法逾越的状态,于是模仿、临摹前人的作品不仅成为初学者入门的必修课,而且是所有陶瓷创作者的毕生功课。不仅临摹的标准时“乱真”、“下真迹一等”,就连创作的境界也被标定为“得传统精髓”、“无一笔无出处”。即使是功成名就的大师级人物,仍然会将千余年前老祖宗的作品奉为圭臬,甚至珍视为自己的“生命”!
瓷画创新,也无不是在“重视传统”、“尊重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即“推陈出新”。至于绝大多数普通陶瓷爱好者,毕其一生,无非是临摹或变相临摹,其作品已经不仅仅是“造不造假”的问题,而是“是否能造好假”的问题了。
关于造假危害值得反思,因为陶瓷属于特殊商品,“假”并不一定“劣”,好的赝品依然可以悦目赏心。瓷器造假的“受害者”通常有两类人:被造假者和赝品购藏者。其实前者(即使在世)名誉和利益未必因假受损,选择是否“维权”只是个人自由。至于后者,“盈亏赔赚”理应由自己负责,目前拍卖行的作法就不错——“自己看好,真假不保。”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字数2-200字.请不要发广告。您发表的问题不代表本站观点。
上海文化市场研究院理事单位--上海秦致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华江路720号歆翺大厦202室
鉴定范围:瓷器、玉器、铜器、书画、珠宝、陨石类、竹木牙角雕、紫砂、杂项等,并开具权威鉴定证书
咨询服务热线: QQ214574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