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稳中有升:
据对全国2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的测算,2008年,尽管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特大自然灾害和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仍然保持了稳定上行的发展态势。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1.18,与2007年相比提高了0.19。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的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详见2版)显示,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产品技术水平和符合性质量稳步提升。29个制造行业中,9个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产值达到了70%以上,11个行业超过了50%,全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237类23400多种产品的平均抽样合格率为84.5%,比2007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全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2500多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6.7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0.90%提高到0.96%,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累计超过5万亿元,增长率达到25.50%。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平均产品销售收入达到7.37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8.38%,与国外企业抗衡的能力不断增强。
从29个制造业行业来看,21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有所提升。质量竞争力指数处在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6.95,比2007年提高0.95;橡胶(21720,220.00,1.02%)制品业84.97,提高0.6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3.90,提高0.98;通用设备制造业83.53,提高0.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3.48,提高0.0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2.19,提高0.26;医药制造业81.33,提高0.04;化学纤维制造业81.31,提高0.08。
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造业来看,25个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出现增长。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在85以上。质量竞争力指数在80以上的地区数量达到20个,比2007年增加了5个。东、中、西部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达到85.04、79.72、80.04,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22、0.73、1.04,东部区域继续保持了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全国领跑地位,中部和西部区域质量竞争力明显增强。新疆、宁夏、青海、甘肃、贵州、内蒙古和广西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3年保持稳步增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测算结果也暴露出,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并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