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芳斋粽子的由来
“南门大粽子,西门大靴子,北门米贩子,东门叫花子”,在嘉兴地区,
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民谣。显然,粽子在嘉兴人的生活中,有着相当重
要的位置。
“嘉兴自古为鱼米之乡,盛产稻谷,因此七千年来有吃粽子的传统。
到了近现代,嘉兴由于地处上海周边,交通发达,来自各地的人汇聚到
这里,带来了不同的饮食风味,所以,形成了嘉兴粽子丰富的品种。”
浙江五芳斋集团运营管控部总经理倪嘉能告诉记者。
广东的蛋黄粽、苏州的细沙粽、金华的火腿粽、嘉兴的大肉粽……
无论是何方人氏,在嘉兴都能吃到自己家乡口味的粽子,而这,正成为
嘉兴五芳斋之所以能延续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一段传奇的背后,都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五芳斋粽子品牌故
事始于1921年。
那一年春夏之际,以弹棉花为业的浙江兰溪人张锦泉在生意清淡时,
来到嘉兴北大街设了个粽子摊。谁料到,粽子竟非常受欢迎。后来,张
锦泉索性召集了一些兰溪老乡,在嘉兴当时最热闹的张家弄口,开了间“
荣记五芳斋”粽子店,主要经营火腿鸡肉粽和重油夹沙粽。
“五芳斋”意为“五谷芳馨”,最早从清咸丰年间开始,就有人将
其用作店名。到了清朝末年,江浙沪一带出现了很多打着五芳斋招牌的
点心店。民国初年,也就是张锦泉的“荣记五芳斋”正当红火的时候,
仅在张家弄口就有三家“五芳斋”粽子店。三家“五芳斋”相互之间竞
争激烈,在选料配料、工艺外观等方面不断改进,无意中却使得嘉兴粽
子品种更加丰富,口味日益优良,广受欢迎,得以代代相传。
1956年公私合营,三家“五芳斋”连同另一家“香味斋”合并起来,
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变迁,成为了而今家喻户晓的嘉兴“五芳斋”。这
就是现代五芳斋粽子的由来。
迎合市场要求,标准化的革命
“嘉兴是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多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而五芳斋粽子则最终成为其中的一个代表。”倪嘉能说。
据了解,解放后、改革开放前,“五芳斋”只是一家粽子店,在当
时被称为“饮食服务中心”。改革开放后,五芳斋粽子品牌逐渐从门店
中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产品,并注册了商标。
一批老师傅留了下来,做粽子的手艺没有变,过去的家庭作坊则变
成了前店后坊,生产和烧煮工艺上都有所改良。直到1992年,五芳斋的
家工厂建成投产,五芳斋开始走上了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道路。
标准化、机械化,对于的企业而言,这似乎是件困难的事。
一方面,在人们的心目中,意味着传统,代表着某种古老工艺。
伴随着机械逐渐代替人工,五芳斋的传统精髓是否会改变?
也要变化,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机械化,并非要丢掉
老祖宗的传统。我们只是改善了工艺,但配方是不能变的、流程是不能
变的、诚信是不能变的,而这,才是作为的五芳斋的百年精华所
在。”倪嘉能认为。
在传统工艺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这或许是五芳斋之所以能
在诞生80多年后仍旧散发出新鲜生命色彩的重要原因。也是五芳斋粽子
品牌故事得以衍生发展的原因。
2011年五芳斋粽子上海批发热线:
;52201882;52126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