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的一道题,是管理。
因为它只有开始,而从没有结束;有结果,而从来就没有终结,它的所有进程都是阶段,而不是完成。所以,任何一种具备真正意义的商业创新,在任何时候,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渴求。
1998年,“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进入哈佛案例库。这是中国企业次以一种商业思想的方式为世界所关注。
同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作为个中国企业家登上了哈佛讲堂。而此时,距离中国改革开放也仅仅过去了20年的时间。对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管理,还只是一种现学现卖的完全意义上的模仿。而张瑞敏以中国企业家的身份,谦虚又自信地登上哈佛讲堂,阐述海尔自己独辟蹊径的商业探索,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17年后的2015年5月13日,还是哈佛讲堂。海尔再次成为学者、学子们关注的焦点。丹尼斯·坎贝尔(Dennis Campbell)教授的《海尔:与用户零距离》案例课正式开讲。
这是名为“高绩效组织与文化设计”的课程,作为哈佛商学院会计与管理学方面的教授,丹尼斯·坎贝尔先生是MBA必修课程“财务报告与管理”的领军人物,而聆听这堂课的是来自全球的70余位经理人。课讲得引人入胜,而课后讨论也异常热烈。在西方的商业学术殿堂上,讲解东方企业的管理创新,这本身就不一样,而两次成为哈佛案例,海尔自然也让这些经理人级的学子们惊奇。
案例的反应出奇的好。坎贝尔教授在6月8日就此致信海尔,依然掩饰不住选择和讲解这个案例的兴奋:“海尔的案例《海尔:与用户零距离》,效果非常好。这或许是整个项目有史以来的一个案例。学生对案例的评价非常高,案例对海尔自主经营体、利共体、小微的逐步描述让学生很好地了解了海尔管理体系创新的卓越历程。”
这样高的评价,与1998年“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的主要撰稿人、同样是哈佛商学院教授的林·佩恩先生几乎如出一辙:“我们要研究那些成功的企业,我们要知道是哪些好的企业文化影响了公司,这对企业发展非常有意义。”显然,海尔当时公司文化驱动的管理创新,是以一种极成功案例的身份跻身哈佛案例库的。要知道,在那个从计划经济挣脱出来不久的年代,大多数中国企业管理还不具备文化的形态。
两个商业案例、两个时间节点,这中间是一座17年来不断延伸的创新桥梁。的不同,当年的海尔还在继续大规模地扩张发展。而今天,海尔却在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将一个已经是巨型的跨国企业进行“分解”。当然,当年做大是为了在世界企业之林占有一席之地,而今天的海尔,已经具备全球商业的特征——不仅仅是其全球白电的市场雄姿,更是其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先驱的鲜明身份。
这两个案例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却具备着明显的时代意义。早期,海尔用文化去重组企业和发挥人的创造能力,成为文化引领企业的典范;今天,海尔则用打破组织管控的方式,以“开放、平等、协同、分享”的理念和实践去解放和释放人的创新能力。两个案例,解决的是一个问题:企业与人的关系。
早期,组织呈现完全行政化、管控型,人们只需“听从召唤”。互联网时代,组织本身在瓦解,如何从高度管控的封闭组织,变为人人创新的开放组织,让企业人的活力释放出来,是一个的商业难题。对大企业特别是拥有数以万计员工的跨国企业来说,不变举步维艰,而如何“变而不死”却没有完全成功的答案。
就是在这种普遍的困惑和疑惑中,海尔已经用一种毅然决然的方式,以“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全新战略,推动企业由封闭的组织变革为开放的生态系统。对急于寻找到成功模板的哈佛商学院教授们来说,这可是“天赐良机”——毕竟,如此大的一个企业,冒着如此大的生存风险、业绩风险,去进行一项很难有十足把握的变革,需要的不仅仅是胆量,而是使命!
出现在哈佛讲堂上的为什么是海尔?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