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
竹简
拼音:zhú jiǎn
基本解释
[bamboo slip used for writting on] 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详细解释
1. 古代用以书写、记事的竹片。《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
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晋
荀勗 《<穆天子传>序》:“ 汲县 民 不准 盗发古冢所得书也,皆
竹简素丝编,以臣 勗 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宋人书帖犹用
竹简》:“
南宋 初,士大夫书翰犹用
竹简。”
胡适 《叔永书》:“正如古人用刀刻竹作字,后来有了纸笔,便不用刀笔
竹简了。”
2. 指史册。 清
陈梦雷 《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之一:“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
竹简,方寸付
苍天。”
竹简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
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
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
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
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考证
古代
竹简也是可以用现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
简牍起源于西周,
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 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竹简最的考古有:
1. 279年,
晋朝汲郡人从战国时
魏襄王的陵墓中,一次发掘到写有文字的
竹简数十车。
2. 1953年7月,
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
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
为战国之物。
3. 1957年,
河南信阳楚墓出土
竹简800多片,简上文字依然清晰。
4. 1972年山东
临沂银雀山发现《
孙子兵法》和《
孙膑兵法》
竹简。 约五千枚。
5. 1975年12月,湖北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
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 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
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 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
竹简对
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
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书法价值
竹简是研究
战国楚文字和
西汉初年书法的重要资料。先秦时代,文字从应 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 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
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
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
秦代一些木牌和
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竹简的
字体可以分为四类,类常见于
楚国简帛,字形结构是
楚国文字的本色,书法体势则带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说是楚国简帛的标准字体;第二类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的特征,为两汉以下《魏三体石经》、
《汉简》、 《古文四声韵》所载“古文”之所本;第三类用笔类似小篆,与“古文篆书 ”比较接近,应当就是战国时代齐、鲁儒家经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类与
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吻合,保留较多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风格。
竹简书法俊朗,疏密得宜,对研究中国书法史有很重要价值。
简册,“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有
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战国时期的
竹简发现很多。战国中晚期的
竹简,内容为遣册、古书和卜筮记录。秦木牍和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点面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是考证隶书发展 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战国的
竹简是手写。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 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
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可见早在
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
简书”是近年在
中国书法界兴起了一支流派(又称“
竹简书法”)。这是一种仿效
秦汉竹简和帛书的“古隶”体式,即效仿先秦、两汉时代在竹片、木片和丝织物上的古文字的书法,即以独特的
国画颜料配制古朴赭黄色,以板刷在生
宣纸上刷出类似
竹简书竖条,字体就写在这赭色“
竹简”条上,别有一番古雅特色,适应了现代审美装饰情趣。 对色彩变化瞬息之间的把握,使书法获得了“随类赋彩”之妙。这种书法呈现出活泼,具有生机的形象。“简书”这一书法艺术于图与文的抽象共性中彼此和谐。使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驰骋在色彩和
图案带给我们无限想像的空间里。
历史文物
1. 1953年7月,湖南
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
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 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2. 1972年
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竹简。约五千枚。
3. 1975年12月,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
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
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简不仅在古代文化史、书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
印刷术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简牍的形式,即为卷轴
装的前身,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广泛使用。现代
竹简更多的是收藏和家居
4.2001年 湖北楚天绿采用激光雕刻在优质楠竹材料上雕刻,字体隽永清晰,笔峰刚劲而富神韵 其
竹简笔筒,
竹简名片座更是将
竹简工艺向家居装饰做得很好。
5.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
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 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脱水保护
1994年春,
上海博物馆接受了一批饱水
竹简的脱水保护任务,总量有 一千多支。完整的简最长为五十几厘米,短的有二十几厘米。这些
竹简软若面条,不能整支提起,竹材质地相当疲弱,若稍施外力即会折断(尤其是竹节部位);还有些是损坏程度十分严重,散成竹丝状的竹简。
此外,有的
竹简还因受挤压而被扭曲变形,
竹简上少见??A href="#@" target=_blank>
朱砂标记很容易消失。
这批
竹简的文字字体与已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一致。其内容专家判断全部都是先秦古籍,有哲学、文学、
历史、政论等等方面的丰富记载。书篇约有百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总之,
竹简材质处于极差状态?而
竹简内容又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研究价值。因此,必须尽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及时妥善、完整、长期地保存这份珍贵的遗产。
充分研究了饱水木器和
竹简的各种处理方法,决定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进 行这批
竹简的处理研究。真空冷冻干燥法原理是:水经冷冻成固体,在真空条件下,由固体转化气体,消除毛细管
表面张力?使物体保持原有形状。成功应用亦不乏其例。但其应用于这批严重朽蚀饱水
竹简的脱水干燥处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这批
竹简的相对含水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几,这么高含水率的
竹简,不是仅仅消除毛细管表面张力,就能防止细胞壁收缩,细胞腔崩塌,就能达到解决
竹简的脱水定型的目的。
影响饱水
竹简收缩变形另一重要因素是?干燥产生的应力与纤维结构所能支 撑的机械强度。这么高含水率说明竹材中的大量成分流失,细胞壁被腐蚀则是更为重要。因此,增强纤维细胞的强度,抵御干燥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必须采用填充材料,才能防止其在脱水过程中收缩、变形、开裂。真空冷冻干燥的预处理是关键。填充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置换材料要求能与水相混溶,取代饱水
竹简中的水分;分子量低,分子体积小,粘度低;材料的溶液不仅低浓度且较高浓度的状态时,呈中性,亦容易渗透入细胞腔,细胞壁中;填充后能有一定的强度;色泽浅淡,使处理后能接近原物本色。
对多种填充材料进行了饱水木材的渗透实验。从处理后的电镜照片图三,四 中看出,一种GX溶液较为理想。未处理前壁厚在1-3微米,处理后壁厚大部分超过5微米,
孔壁增厚?内中有较多的填充物,起到了增强纤维结构的作用。
严重朽蚀饱水
竹简要处理成功?其填充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尽可能多 地置换出其中的水分?才能保持其形状的稳定。因此,制备高浓度GX溶液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用十支
竹简作了实验性处理?经逐步增高溶液浓度的浸渗程序?然后在温度为-20℃?真空度为10-3毫米汞柱的条件下干燥。采用千分卡与立体显微镜配合的方法对十支残、短简进行脱水前后的收缩率的测定,具体结果如下表:
从测定
数据看,干燥后的竹简,其收缩率宽度方向在0.7—1.9%。
竹简的色泽近似竹材本色,达到了原先的设想要求。
对碎裂成丝状的
竹简?除了上述处理的浸渗程序外?还需加入适量的黏合材料?将丝状整理成形?再真空冷冻干燥。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批扭曲变形
竹简的校正?朱砂标记的保存?一千多支
竹简的脱水定型任务。由此?
竹简可以在
自然或人工光线下供专家们进行排比和研究。虽然脱水定型使
竹简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为了更好的保存?还 需要采取妥善的保护手段?采用了把
竹简密封保存在有机玻璃盒中?并充以氮气。其中以内容不同的十支
竹简,在陈列柜的灯光照射下陈列了三年(1997-1999),没有发现变形?也没有发现肉眼可视的变色;其余封存放在库房的
竹简,也已8年了,至今未发现变化。此批
竹简正由研究人员整理,并陆续以上海
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出版面世,供研究人员研究。
成果信息:该成果获1998年国家
文物局文物科进步一等奖、2000年国家
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
陈元生、解玉林、罗曦芸。
抢救2098枚珍贵秦汉竹简 “岳麓书院抢救的这批国宝,是文化史、学术史上一件重大事件,如再不回收保护,(这批竹简)就会化为齑粉,化为泥土,那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昨日,记者在一张有胡平生、李学勤等八九位简牍研究专家亲笔签名的鉴定表 上读到了以上文字,专家一致认为,这批被岳麓书院紧急抢救回来的简牍,将对弄清秦汉法律源头、对秦汉史的研究以及对学术史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而这批被专家们认定为具有“不可估量”意义的简牍,曾在
香港文物市场上流转迁徙,2007年11月才被岳麓书院带回保护中心进行整理、保护。
“它们破损厉害,有的就像面条,一碰可能就化掉”
这批珍贵
竹简与湖南人的结缘,源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
陈松长2006年12月份的一次香港之行,“那次陈院长是去开会,但却意外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香港某文物商手上有着数千枚秦汉
竹简,如果再不进行专业保护,将可能性消失……”昨日,岳麓书院
文物管理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郑明星向记者讲述了这批
竹简的来龙去脉:
“陈院长本身是简牍研究专家,他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批文物的消失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于是开始千方百计地打听这批文物的下落。”
“经过多方努力,2007年1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张光裕搭桥牵线下,岳麓书院与香港文物商取得了联系,并次见到这批
竹简的真面目。然而,这批
竹简的破损程度让人震惊:它们有的就像面条,一碰就可能化掉,上面长满了霉点,还有粉状物质……”
郑明星说,让人惊喜的是,香港文物商和岳麓书院在“要抢救这批文物”这一点上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对前往香港的湖南工作人员,文物商没有任何为难,并且很快亲自把多达8捆的
竹简送到了长沙。
“有着和长沙走马楼汉简相似的糖元结构”
简牍来到长沙后,岳麓书院马上请来国内简牍保护专家、“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湖北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
方北松,负责
竹简的取样检测和脱色工作。
经过对样品的检测,方北松得出结论:
竹简存在严重的降解,有着和长沙走马楼汉简、荆州谢家桥汉简相似的糖元结构,与
新竹完全不同,并且具有编连、折断和竹节干后的老化痕迹。“这意味着这些竹简是真品,不是仿造的。”郑明星向记者解释说。
由于
竹简表面已呈黑色,字迹模糊不清,“方教授把这批
竹简放进纯净水里进行防脱水处理,之后进行脱色处理,最后小心地用线条缠好,用玻璃片固定。”出于保护
竹简的目的,这
批处理好的
竹简被装进特制锦盒后秘密收藏。
据郑明星介绍,在这批珍贵的简牍中,目前能编号的有2098枚,其中字迹、形状较为完整的有800余枚。
“内容比里耶秦简更丰富”
这批
竹简上究竟记载了什么内容?目前是否确定年代?对此,郑明星称:“专家们打算花十年时间进行仔细研究。”但他透露,1月15日,岳麓书院邀请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湖北荆州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湖南省文物局等单位的有关专家观摩
竹简。从已经识读的极少数
竹简来看,这批
竹简内容涵盖算术、隶卜、律令、日书,“相比以日书和行政文书为主的里耶秦简,这批
竹简的涵盖面更为丰富、广泛,许多内容是别的
竹简所没有涉及的。”
而就在4月13日,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受邀来到岳麓书院研读这批
竹简,“李教授根据
竹简上出现的一些湖北古地名及出现‘内史’的称呼等信息判断,这批
竹简可能出自湖北一郡守之墓,郡守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官员。”
另据一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批
竹简中有“
苍梧”、“洞庭”等里耶秦简中出现过的秦代郡名,又有“居货”、“为吏之道”等富有秦代特色的词语,行文避秦始皇讳,所以,这批
竹简的确切年代有可能比汉更早。
17年抄出竹简版《本草纲目》
简介
《本草纲目》 ,洋洋190多万字,还有1100多幅绘图,记载了1.1万多个药方。忻城县
北更乡退休老师石秀毓,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硬是把这部巨著“搬”上了竹简。若不是他的好友偶然发现,这部重达128公斤的
竹简版《本草纲目》还不为人所知。
抄书源自治病经历
“喏,这就是
竹简。”2月28日下午,在
忻城县北更乡北更村
六合屯石秀毓老师家里,石老师小心翼翼地揭开几层报纸,一堆长达3米、高约0.7米的
竹简便呈现在记者眼前,阵阵
桐油香飘来,简陋的客厅顿时多了几分古韵悠然。
今年65岁的石老师,退休前在北更乡中心小学任教。促使石老师产生抄写《本草纲目》念头的,是他经历的两次治病经历。
他30岁那年,母亲突然高烧不退,腿肿得像个粽子,送到医院治了5天,等来的却是一纸病危通知书。
母亲才47岁,还没来得及享福就要撒手离去,石老师十分焦虑。他突然想起舅舅有一部1982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纲目》(上下两册),遂立即找来整整翻了一宿。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背起背篓按书中的药方
上山采药,把采来的药煎给母亲服。没想到,两天后母亲的高烧竟慢慢退去。石老师信心倍增,继续采药给母亲服用,半个月后,母亲奇迹般地好起来,还能下地干活了!这让石老师强烈地感受到了《本草纲目》的巨大魅力。
1990年,石老师患了严重胃出血,医生建议他放弃治疗。家人按书上的药方采药给石老师服用,结果病情减轻了许多。再到大医院检查时,“医生叮嘱我要多锻炼,勤动手。想到自己喜欢书法和绘画,便产生了抄写《本草纲目》的想法,并且用竹简来抄,这样才能体会到古人写书时的那种感受。”石老师说。于是他从1990年3月15日开始,动笔抄写《本草纲目》。
为充分利用时间,石老师每天上课前,都要集中精力把课备好。下班后,他就一头扎进书房,在暗淡的灯光下埋头用毛笔抄写。为此,他谢绝了许多交往,以至于他从开始到完成,同事们对此竟一无所知。
17年用去竹子一卡车
用
竹简抄写古书,这对石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开始,他每晚只能抄写五六片
竹简,后发展到10片。每抄一个药方,要用去22片
竹简。他把抄好的
竹简编成号,再串联起来,每22片竹简串成“一页书”。
“开始时,老伴骂我是疯子。”石老师笑着说,老伴见他每天才能抄10来片
竹简,就打趣说:“按这样的速度,算你活到80岁也抄不完!”话是这么说,但她一干完家务活,就拿起刀来,主动帮他削竹片。
有了老伴的支持,石老师信心倍增。2007年1月9日,这本长达190多万字的宏篇巨著,终于被他完整地“克隆”下来,至此,他已耗去17年光阴。为了将《本草纲目》“搬”上
竹简,他前后共用
竹简14.8万片,“总页数”达1346页,总重达128公斤。
记者随意从中抽出“一页”来,只见上面字迹娟秀工整,每一页都是根据书中内容,配以或大或小、或柔或细的图案。
“在抄写时,我?辉市沓鱿执碜帧⒈鹱帧⒙┳只蚨嘧帧!笔鲜λ担呐鲁鱿忠桓龃碜只蚵┳郑蓟岷敛涣呦У匕?STRONG>
竹简扔掉。17年来,他用于制作
竹简的
竹子,加起来有整整一卡车;期间还用坏毛笔100多支,所用的墨汁更是不计其数。
“竹简《本草纲目》会代代相传”
“这些
竹简对我而言是无价之宝,打算将它交给子孙代代传承下去。”回首往事,石老师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在抄写过程中,他不但身体恢复了健康,而且也锻炼了意志。完工后,他本想不告诉任何人,但去年底,朋友蓝文荣来玩时发现了这一秘密,这事才被“泄露”出去。
“石老师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忻城县文体局局长韦江胜说,一个人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舍得花这么长时间去做成一件事,的确需要一种执着的精神。
韦江胜认为,用
竹简抄写古书,属于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如今已很少见,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战国竹简内容
上海博物馆数年前自香港古玩肆抢救回的一千二百枚流散楚简,经考证研究,近日将解密公布百枚
竹简,其中三十一枚有关
《诗经》的内容,与传统文学史记载相悖,填补了先秦文献空白,并破译了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千古之谜”。
据此间媒体今日报道,上海博物馆近年来对这批举世瞩目的珍贵
竹简进行了脱水去色保护。同时组织专家用数码放大仪对竹简文字逐个进行审视、考证。从初步审视内容来看,其内容庞杂,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政论、音乐等多方面的内容。自一九九七年起,上海博物馆馆长
马承源等对其中一篇共三十一枚有关《诗经》记载的
竹简进行了详尽研究、考证,并发现许多地方与传统文学史记载大不相同。
例如,关于孔子如何向其弟子授诗,以往文献全无记载。而此三十一枚
竹简共九百八十余字,全是孔子弟子对孔子讲诗的追记文字。孔子在此提出“诗毋离志”、“乐毋离情”、“文毋离言”的三条具有准则性的说法,在文学史上还是初见。
此外,竹
竹简中论诗次序以颂、大雅、小雅、国风为顺序,与今本《诗经》排列正好相反。
竹简诗论序中的论次也与今本《诗经》中的大序相反。许多诗句用字也与今本不同。
竹简孔子诗论也没有今本《诗经》小序中有关“美”、“刺”的内容。
又例如,通常说《诗经》数量为三百篇,或三百零五篇,而
竹简中出现的六十个篇名中又发现了轶诗六篇。另外,在七枚记载诗曲音调的
竹简中,也有为今本所未见的轶诗。由此可推断《诗经》的篇数远远超过三百,而从
竹简诗的篇名记载还可证明孔子当年并没有如传统说法那样删过诗。
再例如,对于
中国古代音乐,过去一直有“五音”、“七音”之说,而
竹简中所载古代唱诗伴奏已有四声和九个音调,显得相当规范化。音乐界专家日前对
竹简音调进行鉴定后惊喜地发现,古代的音调表示法同现代的音调竟如此相似,确是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据悉,上海博物馆有关专家将在近期于
北京举行的“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向中外学者公布这一批
竹简解密的重要内容。
激光竹简俏销海内外
一名
赤壁市市民在欣赏一件
激光雕刻的
竹简工艺品。湖北省赤壁市楚天激光有限公司将现代的激光雕刻技术应用于
中国古老的
竹简制作上,成功开发出激光雕刻
竹简系列产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现代竹制品加工工艺
竹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 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加工设备竹简
开天激光雕刻切割机整机性能稳定,以封闭式CO2激光管为能源,结合电子、机械、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研发设计而成,配合专业软件高速雕刻切割,噪音小、无锯齿、边逢光滑是各种加工行业的理想选择。
激光切割机广泛用于有机玻璃制品,竹子制品、筷子制品、木制品、包装盒、木制工艺品,雕刻和雕花、镂空,并以其的切割雕刻效果和良好的工作性能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
工艺品激光雕刻机,桃木激光雕刻机,竹木激光雕刻机。
功能介绍:
R60既可以雕刻也可以切割,是一款经济型的设备,以CO2激光管为能源,结合电子、机械、计算机技术研主要特点:
1、专业雕刻切割机,针对竹木产品精雕细刻、纤毫毕现;
2、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整机外形尺寸最小、不仅节约您的宝贵空间、而且结构不宜变形切割精度高。
3、德国技术高细分驱动器,运行速度比单片机要快5倍以上。
4、台湾进口方型直线导轨,寿命可达到20年以上。
5、独特的“侧吹风”系统有效的保护激光头,使激光头的维护更方便。
6、特制的金属镜片使聚焦后的激光束更强更细。
7、运用专利技术使双色板雕刻效果更好,不容易烧糊。
8、正版激光雕刻软件,功能强大;雕刻切割可以同时进行;提供免费升级服务 。
9、前后通料可以放整版,不需裁断。
10.更针对圆柱形、椭圆形产品深度加工方案。。
机器参数:
激光类型 封离式CO2激光管
激光功率 60W
雕刻面积 900*600mm
整机尺寸 1360*930*970 mm
雕刻速度 0-60000mm/min
重复定位精度 ±0.01mm
工作电压 AC 110-220V±10%,50-60HZ
总功率 <800W
工作温度 0-45℃
红光定位功能(可选) 有
工作台升降功能(可选) 有(可以升降400mm)
前后通料功能 有
负压吸附功能 有
工作湿度 5-95%
最小成型文字 English 1*1mm
支持图形格式 BMP, PLT, DST, DXF, and AI
驱动电机 步进电机
冷却方式 强制水冷及保护系统
辅助装置 排风机及排烟管
控制软件 64位高速DSP控制系统
兼容软件 CorelDraw, AutoCAD, Photoshop
整机重量 220kg
适用材料:
木头,
竹简(椭圆 圆柱),玉器,大理石,有机玻璃,纸张,皮革,橡胶以及其他非金属材料。
适用行业:
广告,工艺品,皮革,玩具,服装,模型,建筑装潢,电脑绣花裁剪,包装业和纸业。
主要特点:
1、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图案精美巧夺天工,人物栩栩如生、传神;
2、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整机外形尺寸最小、不仅节约您的宝贵空间、而且结构不宜变形切割精度高。
3、德国技术高细分驱动器,运行速度比单片机要快5倍以上。
4、台湾进口方型直线导轨,寿命可达到20年以上。
5、独特的“侧吹风”系统有效的保护激光头,使激光头的维护更方便。
6、特制的金属镜片使聚焦后的激光束更强更细。
7、运用专利技术设计椭圆形圆柱形辅助器,笔筒加工
8、正版激光雕刻软件,功能强大;雕刻切割可以同时进行;提供免费升级服务
秦代竹简
竹子挺拔、俊秀,经冬不凋,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竹子更是怀有一种特殛殊的感情,赞其“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高尚情操。以竹为乐,爱竹成癖,以竹咏志,借竹抒怀,成为诗词、歌赋、绘画、音乐、园林等的重要题材。
秦没有纸张,主要用的是
竹简,文吏需要经常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刮竹皮或削去
竹简上写错的字,所以很多秦代的知识分子有随身带刀的习惯。
制作竹简综述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象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竹简渊源: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
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
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
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拓展生活,共享闲适与激越!
竹简、木椟和锦帛
当人类社会出现文字的同时,书籍也就出现了。当时的书籍形式和现代的书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这样定义书籍的概念,即将人们的经验和事件用文字和图象的形式记载于一定的物体上,以便于保存、传播,那么,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书籍了。另外,在
树叶和树皮上也可以刻写文字。
《旧唐书》上就记载:"天竺国书于贝多树叶以记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叶经。另外,铸在
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称为一种早期的书籍。 除了
甲骨、青铜器、
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记载文字的材料还很多,如
陶器、砖瓦、兽皮等,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放射过灿烂的光辉。然而,更接近于今天书籍形式的,是从
竹简开始继而出现了书写于织物上的缣帛。
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书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
竹简和木牍开始的。
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
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也有先写字,然后再按顺序编联成册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
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几上。说明简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战国以前的简续实物,今天还未有发现,在
周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用简读传递命令及公文的记载。
到了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竹简成为各家著书立说的主要形式。这时关于使用
竹简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读"易",致使"韦编三绝",说明由于反复的阅读,致使编系
竹简的绳子断了三次。
竹木简
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竹木简是古代用竹简和木简写成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竹子和木头都是常见而易得的东西,古代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在上面写字著书。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每根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多少不一,最多的有40多字,最少的只有一二字,一般写20多字。
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竹木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3尺,最短的只有5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书了。编连竹木简多用麻绳,也有的用丝绳(称“丝编”)或皮绳(称“韦编”)。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现在的“册”字,就是一个象形字,很像一根根简用绳子编连起来的样?印?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指的就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
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这样形状的字“〓”,即“册”字。可见,竹木简书籍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了。约春秋、战国之际,还出现了写在
丝织品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所以帛书不及竹木简书普遍。
东汉时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籍,纸既轻便又易于书写,价格也比较便宜,于是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代,
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
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