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管理:
指抽穗至成熟期的管理。这个时期的生育特点是根、茎、叶的生长基本停止,生长中心转移到穗部,主要进行开花、受精结实、籽粒灌浆、成熟等生理过程。这一阶段的主攻目标是保根、护叶,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保证叶片正常落黄及碳水化合物向穗部籽粒运转,防止叶片早衰或贪青晚熟,预防后期旱、涝、风、雹、病虫、倒伏等自然灾害,达到籽粒饱满,粒重增加的目的。主要管理措施有:
(1)防病治虫。小麦后期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等,在小麦抽穗后要提前预防,特别是赤霉病,如在开花期遇阴雨,要及时用50%多菌灵每亩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50--75克,加水50公斤,于小麦盛花前后喷雾。虫害主要做好穗蚜的防治工作。
(2)叶面喷肥。叶面喷肥可弥补后期根系吸收能力转弱的不足,延长后期叶片功能,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粒重。喷肥时间在抽穗至灌浆期都可进行。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与1--2%的尿素混合溶液,每亩按40--50公斤进行喷施,还可结合防病治虫、预防干热风等进行药肥混喷。
(3)浇灌浆水。从我市气候看,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和干热风,因此,浇好灌浆水不仅能满足后期水分的要求,还能有效预防干热风,增加粒重。灌浆水一般在开花以后10天,或田间持水量不足60--70%时进行灌溉。降雨前或大风天都不能灌溉,避免造成倒伏。
(4)适时收获。小麦在正常成熟的情况下,粒重以蜡熟末期至完熟期为,故此时是收获的时期。收获过早,籽粒含水量高,粒重降低,出粉率低;收获过迟易落粒,遇雨穗易发芽,产量和品质都要下降。小麦蜡熟期至完熟期的外部特征是:麦穗变黄,叶片枯黄,茎秆金亮,茎节带绿,籽粒腹沟呈黄色,内部蜡质状,用指甲可以掐开,也可挤压成饼,但不发黏,更无乳浆或水分渗出。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3天。因此,小麦收获要争速度,抢时间,争取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