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这几天,南来的暖空气和北方冷空气互有进退,哈尔滨的天儿时而风和日丽,时而狂风大作,温度好像坐上了过山车,上蹿下跳……短袖、风衣、棉服轮番上场,真是让人无所适从。其实——
这几天气温忽高忽低,感冒、过敏、关节炎,甚至心理疾病,都进入高发期。我国自古有“春捂秋冻”的说法。那么,春天到底该怎么“捂”?医疗气象学家提出了“春捂”的四个重要指数。
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提前预防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时间长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
因此,捂的时机,应该是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或者体弱多病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时间
7-14天恰到好处
春天,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如果衣服减得过快很可能冻出病来。
因为在此期间,气温变化较大,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患上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面对“孩子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专家解读
春捂也要因人而异
年轻人血气方刚,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力及抵御能力都比较强,可以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肾阳衰微,经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和哮喘病人,他们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
“捂”好头部、手部、脚部
此外,头部、手部、脚部是人体三个最易散热的部位。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入春后,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手套,脱掉厚袜子,否则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
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头颈部,研究表明,气温在l5℃左右时,人体约1/3的热量从头部散发。而老年人的血管多少有点硬化,冷风一吹,难免造成脑血管收缩,轻则感到头昏、头痛,重则会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