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箔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冷思考-
----------深圳金箔创始人、深圳市政府专家联合会委员 -------
郭华超 “金箔”作为在我国已有1700多年传统工艺的“宫廷奇葩”,2006年被国家首批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易创新更难,特别面对如今百花奇放的高科技时代,如同不少文化遗产的命运一样,如何传承与创新,相关企业无疑也碰上了不少棘手而尴尬的发展瓶颈。 金箔:就是利用黄金质软耐高温而无限伸展的物理性质,经过13道工序可辗成厚约0.12微米的微薄金片,俗称“金箔”。现代工艺中一克黄金辗成金箔可达0.4平方米。而黄金作为贵金属微量元素,还可利用其无毒、无味、抗氧化、抗腐蚀、抗紫外光的化学性质,将其电离而活化或纳米成为对人体有一定营养价值的补充性贵金属离子。特别经过无菌化加工处理成食用金箔后,还可作为食物添加剂对人体进行科学的有益补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故曰“金,可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祛邪气……”。作为世界五大金箔生产国之首,目前我国金箔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 首先是行业标准匮乏,厂家只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关于金箔制作的国家标准,国家原轻工业部早于1993年4月15日就发布了金箔行业国家标准QB/T1734-93,并于1993年12月1日实施。2005年海关总署还发布过关于《金箔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并于2006年4月1日实施。除此之外,改革开放30年来就此行业,再无其它具体可操作性的国家标准。即便如上两项标准也仅局限于对金箔加工本身的黄金含量、规格与厚度等物理性数据,具体到金箔的作用范围、工艺性能、活化特征、食用价值等至今国家还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统一标准,导致金箔加工上下游产业链没有方向而互不信任,没有依据而互相诋毁。其实早于我国东晋时期,金箔的鼻祖葛玄(葛仙翁)发明金箔的目的就是炼丹制药,至今国医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依然采用金箔作敷。如今日本、东南亚一带食用金箔早已盛行,金箔大餐、金箔酒、金箔茶、金箔糖果、金箔糕点相继问世。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正式将黄金列入食品添加剂范畴,编为A表310号;中国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作为食品新资源使用的物质,共分为九类,其中第八类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明确载有“金箔”。以金箔酒为例:在食用酒中加上少量的金箔,具有解毒、坚骨等保健功能。如韩国的十年青梅金箔酒、台湾金门高梁金箔酒早已时尚亚洲,德国的蓝仙姑22K金箔葡萄洒、波兰的格坦斯克金箔白酒也早已风靡欧美,而澳大利亚的霞多丽金箔红酒更已作为美国好莱坞金像奖指定宴用酒。但就在同时,我国却发生了2006年二月份南京市某卫生监督所查封万瓶金箔酒的事件,查封理由很简单,就是没有看到明确的国家标准。可如何申请办理相关标准与手续,至今尚未有明确到底是由国家哪个组织具体哪个部门负责。而且咨询时,程序繁冗、费用奇高、周期太长,往往多是不了了之。既为文化遗产,而国家不明确相关保护与利用的扶持政策,不明确相关政策引导的组织机构,不配合量化相关标准与依据,这让企业如何传承与创新?其次是黄金原料与深加工工资的数倍攀升,让金箔上下游产业链的传统加工业叫苦不迭,只能改行转产或摒弃本来就缺乏的行业标准而偷工减料。以黄金加工成国标大九八金箔为例:十年前黄金原料每克仅120元,如今却已升至288元,原料价格上浮达2.45倍,而金箔因缺乏国家扶持与保护,单价比十年前上浮仅才1.5倍,市场已很难推广。不仅如此,十年前每加工1张金箔的工资成本不到1分钱,求职做工的工人排队挤破工厂门,如今工钱早已超过一角钱,却还到处找不到工人切金箔。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就一定可突破瓶颈吗?可文化遗产的诞生与传承本来就有区域性文化及理由的,远非区域转移这么简单。所以如何扩大规模、加大产量、降低成本?如何稳住工人、立足遗产、保证品质?除了转产做仿金与仿银箔,金箔的产量与质量也只能急剧下滑而乱了标准。对于传统工艺特别是民族工艺品,离开了政策扶持与引导,仅靠作坊型、家庭型的民营企业抗争如何能支撑? 再者就是业内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内讧与恶性竞争。缺乏行业标准,研发创新就有风险;缺乏政策性扶持与引导,业内难有利润,就只会在上下游之间内讧或恶性竞争。产业上游的黄金供应属国家专控,业内只能乖乖地先付款再提货;《劳动保护法》同时也保障了加工工资、提高了相关福利,可做金箔加工的企业谁来保障、如何生存呢?以金箔下游的贴金工艺为例:同样的价格现在还能保证北京故宫与布达拉宫的贴金质量吗?同样的工艺要求当然也不宜是若干年前的单价与工期(至少法定假期要尊重而顺延吧)。可下游企业有抗争的机会或底气吗?能如约收取到制作的预付款、进度款、工程尾款与质保金吗?“工程尾款难收取”连温家宝总理都已多次呼吁过,政府的工程也难免拖欠!道理很简单,国际性招标、层层分包与转包,婆婆多了媳妇如何做?贴金工艺不能听设计师的只能听项目经理的。国内装饰如此运作民族工艺,贴金艺人如何生存,贴金遗产怎能保护? 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很多方面是“”的开拓与摸索,但诸如技术性人才不稳定,知识产权难保护,融资难、研发难、品牌难等无不限制了金箔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导致金箔行业的混乱而只能在走下坡路。即便是北京故宫历代“御定”的国内的金箔集团,其金箔的产值也不过占其公司总产值的20%,而80%的产能与人才早已转向其它产业了。如此看来,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亟待政策扶持,应早作标准,降低创新风险,保护金箔艺人的技艺与激情,否则作为金箔的发源国和产箔国,不仅先被国外后来居上,更会被世界抛得更远。特此建议如下:首先,业界应组建平等互利型的“产业联盟”:珍惜与保护文化遗产,化干戈为玉帛,摒弃恶性竞争,保护技术人才的激情,保障行业正常的利润空间;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可参按品牌、规模、实力与专利,分区域、产品或上下游整合;汇同会计事务所将各骨干企业的品牌评估、折价或明确分工,形成平等互利型产业联盟,而不只是松散的行业协会。宜站在民族的高度,挖掘文化遗产的潜力,保障与保护品牌,保证与严格质量,让行业上台阶、树门槛,让上下游同发展,都上一层楼。其次,政府应扶持品牌、完善行业标准,确保政策的关注与扶持:可由骨干企业、专利人或遗产传承人,自下而上先建厂标,再申请市标、省标最后再国标;还可以化整为零,群策群力多做规范、多做标准,限度地引起市场与媒体的关注与理解,取得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争取金融或人才的配合与参与。有了依据或标准,相信对于金箔与深加工产品的创新运用与研发,风险才会小、产品才会真、运用也才会更加广泛。再者,就是对金箔的传承与创新,要站在国际化的战略高度,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更多考虑黄金深加工的技艺与应用:多运用高科技手段促使黄金加工制作的无菌化、活化或纳米技艺,、最广泛地运用与挖掘黄金的潜力及功能,确保金箔在我国作为其发源地,不仅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更应是品质的、功能最环保、碳、最绿色,甚至是最有营养的。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