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达10亿kW的风能资源白白跑掉,如果要将其收集起来就可变成50个大城市所需的绿色能源。日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MW级风电叶片和2000kW风力发电机组样机相继下线,预示着新能源将大量走进我们的生活。
最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MW级风电叶片和2000kW风力发电机组样机相继在河北保定和重庆市下线。当长达38米,几乎贯通了整个厂房的风电叶片出现在记者面前时,瞬间打碎了记者关于风车的所有想象。要让三片相当于十几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在风力推动下长期有序地运转发电,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风电设备研发已有跨越
全程参与了该叶片设计开发的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徐宇博士告诉记者,该叶片在国内采用了预弯式设计,不仅增大了与风的接触面,提高了风能捕获能力,还能避免叶片柔性变形后扫到塔架,而且安装起来也更容易。进行优化后,将能够覆盖1.5MW—2.0MW风电叶片需求。
而在重庆下线的2000kW大功率风力发电机,是针对中国的气候环境特点和工程化条件设计的,产品可覆盖国内三种主要类型的风区,包括90%的大气对流地区、70%的水陆空气对流地区和山口风地区,具备在高温、低温、风沙、盐雾、高海拔、台风等恶劣环境下持续工作的能力。专家认为,这标志着我国风电设备制造的自主研发水平已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发展风电须克服“软肋”
随着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风力发电的政策陆续出台,风力发电市场近两年越来越活跃。今年以来,全国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00万kW,原本昂贵的风电成本价如今已不到火电的2倍,但下一步的“接近”却越来越难。长期以来,风电设备制造技术一直是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一大“软肋”,风力发电能否在国内“风行”,必须要依靠技术国产化和生产规模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指出,尽管国内风电市场已有很大起色,前景也非常看好,但风电制造业整体水平的落后仍是一大隐忧。他表示,我国风电制造业还依赖国外的技术,尤其是一些核心设备只能依靠进口。换言之,我国风电制造水平还比较薄弱,其后果就是风力发电成本相对偏高,而这又成为阻碍风电市场发展的一大瓶颈。
我国两大风带地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风力资源与欧洲、北美差别较大,北方风带有寒冬低温、沙尘问题,南方风带要解决台风、抗腐蚀、防雷电难题,因此引进海外风电设备时还要多加“保护层”,这就使国内风电设备成本又比海外高出一截。“而且,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风带具有特殊的气候条件,从欧美直接引进的设备往往并不能完全匹配,一方面造成效率缺失,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浪费。因此这一回我们把叶片制造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自己走了一遍,这样便于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随时调整叶片造型,限度地利用风能。”徐宇深有感触地说。
风电发展需要国家扶持
除水电外,目前风力发电是技术最成熟、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目前风电价格已不到传统能源的2倍。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万kW。
今年,我国各地风电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比煤电高出0.3元至0.4元。在价格没有竞争力的时候,风电行业怎样才能发展壮大起来?
“国家要求国家电网必须接纳风电,因为只有当发电量到达一定规模时,风车运行才不会亏本,也才能逐步降低成本。国家的扶持在清洁能源起步阶段是必须的。”徐宇告诉记者。
对一台风车来说,如果产生的电能物尽其用,相当于每年在这一地区减少排放好几吨温室气体。正因为如此,全球一些风电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风电场在起步之初都得到政府扶持。美国对风电生产者有减税政策,印度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可全免增值税,德国则通过法律规定直接给风电至少5年的补贴。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形成20万至30万kW规模的风力发电场,而到2020年申城计划形成约100万kW的风力发电装机规模,占全市发电装机容量的5%左右。
今年发布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将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例,2050年中国30%以上的能源需求将依靠新能源来满足。其中,风力发电在30年后发电装机可能超过核电,成为第三大发电电源,2050年风电将达到3.5亿kW的装机能力,与2006年相比增长140倍,可能超过水电,成为第二大主力发电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