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艺术在销声匿迹数百年后的清朝未年开始复苏,直至建国后,迎来了浴火
重生的历史机缘。
清光绪初年,神垕陶瓷工匠受古玩商人高价求购钧瓷的影响,试图恢复钧瓷烧
制,但因难度太大,大多一试即止。工匠卢振太及其子孙却百折不悔,屡仆屡起,
甚至不惜典卖田产,立志恢复钧瓷。开始,卢氏家族用当地原料,以氧化钴为着色
剂,在氧化焰中烧出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器,后又创烧在天青器上抹红,飞
红加彩仿钧制品,在仿钧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用风箱小窑炉,采用捂火
还原的烧成方法,烧制成功窑变钧瓷。至此,钧瓷窑变艺术得以重生。
但是,在钧瓷恢复的五十余年时间里,禹州和全国一样,风雨飘摇,兵匪如蚁、旱
涝频频,人民深受自然灾害和战乱之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钧瓷作为观赏瓷种,
烧成难度又那么大,其发展命运可想而知。在这时期,神垕瓷区主要生产日用粗瓷
器,而钧瓷生产只是偶然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奄奄一息的钧瓷艺术逐步焕发了勃勃生机。
1949年四月,神垕解放不久,战争创伤未愈,国民经济尚未恢复,豫西行署五分署
即派任坚着手恢复钧瓷烧造,当时是建设科科员的任坚回神垕接收、代管逃亡匪霸
经营的瓷厂,在此基础上,办起了人民工厂,这是河南省家全民性质的陶瓷企
业。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李志伊、刘保平、任坚、卢广文等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
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钧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窑炉的设计建造到釉料的配制,最终于1958年,在倒焰形钧瓷窑炉中用还原焰烧
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艺术在原产地神垕镇全面恢
复。196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向有关赠送的礼品就有国营禹
县神垕瓷厂钧瓷艺术品进入到本世纪,钧瓷的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双火膛窑炉复原了,柴烧工艺也恢复了,从而创作出媲美宋官居钧瓷器成为可能。可以说,现在是钧瓷艺术在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后最为活跃和灵动的时代,在国家的鼓励和重视下,钧瓷艺术也将进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阶段。书画家和陶瓷艺术家邓白老先生为钧瓷做过一首诗,诗曰:“插得春芳枝,飞彩流霞禹州瓷,豪言莫做寻常看,正是东风得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