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人才后续力量不足
新疆是和田玉的故乡,有“玉石之乡”的美誉。作为新疆特色魅力的一张文化名片,新疆长期以来在玉文化中扮演的只是原料供应者的角色,被外界称之为“有玉无雕”。这些年,应运而生的玉石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乌鲁木齐市的许多繁华地段,新疆迅速拥有了多家具有地方特色的玉石加工企业。
然而,受到传统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玉石加工水平长期落后于内地传统玉雕加工地区却是个不争的事实,相对于扬州、北京等地的玉雕水平,新疆的玉雕水平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记者从新疆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新疆玉器加工滞后,远远赶不上玉器销售日渐增长的脚步。据统计,新疆玉器的生产加工量在全国只占10%—15%,80%以上的玉器仔料被运往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加工,之后又有40%的成品玉器返回新疆销售,玉雕人才的匮乏导致新疆玉石产业发展缓慢,玉雕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规模也是影响玉石产业发展的主因之一。
据新疆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泽昌介绍,新疆的玉雕行业起步晚于内地,但发展迅速。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新疆的家玉雕厂,发展到今天的“新疆和田玉交易中心”,新疆本土玉雕界形成了一批有着较强实力的玉雕专业人才队伍,在玉雕设计理念与雕刻技艺等方面都得到了认可。
据了解,近年来,在全国不同级别的玉雕评比中,由新疆玉雕师制作的作品屡获大奖。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全国各地的拍卖会上广受欢迎,国内收藏界对其也很认可。
李泽昌说,新疆玉石雕刻同内地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不但在玉石原料上有所保证,而且新疆的玉雕师多倾向于创作新疆流派的拥有地方特色的玉雕产品,他们独特的雕刻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国内雕刻界频频现身,与内地玉雕师水平不相上下,在全国已经走在了前列。
李泽昌坦言,虽然我区已经拥有许多国内玉雕界的领军人物,但并不代表不缺乏玉雕人才,就目前来看最缺乏的是玉雕人才的后续力量。
学玉雕难,成大师更难
走进新疆和田玉玉雕技术培训学校,一股浓郁的古色古香的玉石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大厅里许多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玉雕作品映入记者的眼帘。记者在操作教室里看到,学生们正在上实训课,根据老师的安排在打磨机上对石料进行打磨。“学习玉雕是个苦差事,一个玉雕专业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绘画和鉴赏能力,最应具备的是性格中的耐心和韧劲,坐得住,且做得下去,是对玉雕人才能否出师的考验。”新疆和田玉玉雕技术培训学校负责人夏威说。
新疆和田玉玉雕技术培训学校成立于2005年,学校同新疆宝玉石协会、新疆工艺美术协会联合办学,是专门培养玉雕专业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
这几年,学校陆续毕业的学生有3000多人,虽然不是公立办学制学校,但慕名前来学习雕刻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当中有高中毕业生,也有退休职工。随着新疆玉石行业的快速发展,学成之后的学员大都选择自己开店做老板或是在玉石加工企业从事玉雕工作,但真正能够潜下心钻研玉雕技艺的学员少之又少。
“一个成熟的玉雕师需要有悟性,更需要有耐性,而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是历练玉雕师的东西。从入门到出师,一个玉雕技术人才须三到四年才能熟练操作,成为省级工艺师等级别则需要数十年以上的从业经历,成为玉雕大师则要求更高。”玉雕大师马学武对记者说。
近两年,我区除了个别院校新开设玉雕专业外,培养玉雕人才的主要途径还是传统的“师带徒弟”模式。上世纪60年代初期,马学武是新疆最早一批赴内地学习玉雕的学员,如今,当年那些“同窗”仍然在从事玉雕行业的已经寥寥无几。
“三分石、七分雕”,每一件精美的作品都会经过切割、雕刻、打磨、抛光等各个环节,可见,价值连城的玉石作品重在雕功。用马学武的话来说,玉雕师应该善于喜爱玉雕行业,并且贵在坚持,做到了这两点就不难成为出色的玉雕师。
然而,悟性与耐性兼备的玉雕师还是少数,在玉雕行业中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这一点让作为本土玉雕师的马学武很是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