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滞留在救助站的流浪儿童也得到应有的教育,去年11月,武汉市救助站与武汉市民政学校联手创办了我省流浪未成年人学校—楚星班。这一做法得到了省里的肯定,今年9月,省民政厅将分散在全省各地救助站的流浪儿童统一安排到该校上课。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武汉市救助站,探访楚星班。 武汉民政学校的彭老师,正在给8名“特教班”学生上德育课。彭老师不仅准备了幻灯片课件,还有大量的视频资料、小故事等。短短两句话,他就耐心讲解了35分钟,只因为面对的是8名智障流浪儿童。 据介绍,目前楚星班有26名学生,根据身体健康情况,被分成康复训练班、特殊教育班和普教班,因材施教。康复训练班负责智障孩子和身体残疾孩子的康复训练,特教班负责教授轻微智障孩子学习日常生活知识、语言沟通等,普教班则按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开设语文等基础课程及行为偏差矫正等特色课程。截至目前,全省已先后有510名流浪未成年人在楚星班接受过教育。 一个都不能少 谈起创办流浪未成年人学校,武汉救助站负责人张启宝感慨万分,“我们每年救助2000人次流浪未成年人,长期滞留的流浪孩子约有30名,看到这些孩子无书可读,我们觉得很痛心。” 可是,流浪孩子流动性大,许多还患有智障等残疾,要让他们重进课堂谈何容易?为此,省民政厅专门聘请了教育专家和专业社工专门编写教材。《语文》《数学》《行为矫治》《素质拓展》……8本通俗易懂的教科书,帮助孩子们提升文化素养和法制观念,矫正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楚星班还专门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发泄室、图书室、文艺室、多感官训练室。 摸鱼、踢皮球、坐滑板车、堆积木……在康复训练班,来自武汉市医院的专家正带着8岁的小峰做游戏,张启宝解释,这看似简单的动作是为了训练这些智障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 被父母遗弃的女童舟舟,患有唐氏综合症,刚来时生活不能自理,不会说话,经过半年康复治疗和口肌训练,她不仅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衣,还能够清晰地说出完整的句子。 抚慰受伤的心灵 “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是让这些孩子接纳你。”楚星班教导主任曾春说,“流浪儿童内心大多都隐藏着某种伤痛,有的孩子父母吸毒,有的孩子被父母遗弃……因此,刚来时,他们大多不愿与人交流。” 为了打开这些紧闭的心灵之窗,曾春和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每天上课前抚摸孩子们、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培养他们……老师们甚至把床搬到了孩子们的寝室里,与他们同吃同住。 12岁的小熊因父母吸毒服刑流浪在外。刚到楚星班时,小熊性格非常暴躁,经常大骂老师,通过细心观察,老师发现他记忆力很好,课堂上经常安排他背诵课文,表扬他的记忆力。渐渐地,小熊改掉了坏毛病,对学习产生了乐趣。 虽然只有一年,但这些曾经流浪在外的孩子们,学习成绩已经有了可喜进步。曾春随手翻开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孩子们的答卷整齐干净,成绩也都还不错。 “以前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只停留在满足吃饱穿暖上,现在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矫治,要从心理上、智力上全力帮助他们。”张启宝说。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