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2004年,重庆仪器厂历史欠款高达千万元,员工对工厂前景充满忧虑。
因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个厂固守计划经济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补
与川庆测井公司重组,靠实干创造业绩,靠服务赢回市场,靠技术推动发展。
果
重组年基本实现盈亏持平;截至9月19日,职工收入比2004年翻了两番。
9月19日,重庆仪器厂重组进入川庆测井公司整整10年,职工收入比重组前翻了两番。重组前,100多人的厂历史欠账高达千万元。“工资都领不齐,更不要说奖金了。”如今,老工人郑清明扬眉吐气地说,“我们也可以买房买车,也可以给孩子选个好学校了。”
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重仪厂员工说,是川庆测井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市场资源、巨大的科研投入,加上重仪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创造了老一辈重仪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重拾信心
实干创造业绩
成立于1966年的重仪厂,曾是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重点企业之一,后成为集团公司定点生产配套钻井仪表和测井仪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厂,生产的自然伽玛放射性测井仪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行设计生产的钻井参数仪填补过国内空白。
2000年前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重仪厂举步维艰。2004年,靠贷款维持日常运转的重仪厂资不抵债,员工对工厂前景充满忧虑。
为扫清体制性障碍,寻找发展的深层次动力,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决定让重仪厂与川庆测井重组。重仪厂成为川庆测井的一个基层单位,川庆测井一次性偿还了重仪厂欠下的贷款,解除了束缚重仪人的紧箍咒。
甩掉了历史包袱的重仪人轻装上阵,原重仪厂党支部书记邹学云说:“当时,全厂职工都有一股子心气,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正是有了这样一股子心气,重仪厂在上级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全厂职工的智慧和力量,逐步走上了复兴之路。
重塑形象
服务赢回市场
重组之初,重仪厂面临的市场环境极端恶劣,售后服务与内部管理的混乱让用户无所适从。时任厂长次出去推销产品,用户将他推出门说:“你们是骗子。”原来,用户曾买过产品但售后服务没有保障。还有一次,重仪厂把产品卖出后,用户支付货款,打遍了电话也没找到收款人。
为此,重仪厂迅速确定了“内抓管理、外闯市场”的工作思路。
重仪厂派人收集各油田钻机仪表配置计划,建立可利用市场信息资源平台,从单纯的仪表销售向仪表销售、配件供给、售后服务、质量提升方向转变。
为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重仪厂加强了现场服务,扩大新疆服务部,组建陕北服务部。借助川庆测井的营销网络优势和资源优势,重仪厂领导带队走访了20多个油田和企业,利用维修仪表提供配件的机会,建立互信。到2011年,重仪厂的参数配置、服务模式、价格体系几乎成了西部钻探公司的仪表配置标准。钻井队柴油计量管理系统落户长庆钻井总公司。
用户需要什么,重仪厂就能迅速提供什么。重仪人用贴心服务无声而郑重地向用户承诺:重仪厂没有消失,也不是骗子,依然是用户信得过、靠得住的品牌。
重新布局
技术推动发展
川庆测井“十二五”发展规划为重仪厂定位:“以钻井仪表升级改造和钻井工程井下应用为发展方向,突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快钻井仪表升级改造和钻井信息平台的研究,把钻井仪表业务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川庆测井既给重仪厂压力,也给重仪厂支招。川庆测井领导帮着要项目、闯市场,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不仅有了科研项目,而且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也有了明确意向。
重仪厂产品开发室主任刘景成说:“重组以来,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800多万元。”
抓好科研就等于摸准了发展的脉搏。几个科研项目及成果的产业化,给重仪厂注入了生机,重仪人工作热情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钻井队柴油计量管理系统为钻井队用油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数字化值班房、钻机新型集成仪表两项成果处于国内水平,这些产品都热销市场。
已有20年厂龄的李孝常感慨地说:“我们是艰难的一代,更是见证奇迹的一代。现在人比以前少了,创造的产值却一年一个台阶。虽然很忙很累,但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