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MA高尔夫球杆多少钱
出口转内销、企业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建自主品牌……当全球金融海啸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时,这些名词成了最耳熟能详的词汇。转型和升级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然而,纺织、玩具、家具、电器等行业的转型之路无一例外的布满荆棘,被碰得头破血流的企业屡见不鲜。高尔夫球具制造业的情况又如何呢?据统计,世界上90%的高尔夫球具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但大多数都属于OEM型制造企业(贴牌生产),产品除了极少的尾货之外几乎全部出口。金融海啸也给这些企业带来重创,然而对他们而言,转型是否真的解燃眉之急?时机是否成熟?转型之路又有哪些难言之隐?
金秋九月,北方已是寒风萧瑟,而在南方,台风“巨爵”带来短暂降温后,又恢复了酷热难耐的狰狞面孔。
正在改造中的东莞塘厦镇石鼓岭南大道坑坑洼洼,施工一半的路水泥虽干了很久,却不见工人继续完工,偶尔有小型货车和三轮车从另一边狭窄的路上驶过,扬起一阵灰尘久久无法散去,整个工业区除了三三两两找工作的人,几乎不见什么人影,街边的门面多数都是大门紧闭,路边的墙上还贴有“厂房5元招租”的广告。在这个工业区打工8年的四川人陈先生介绍说,以前这里并不像现在这么冷冷清清,卖小吃的小摊都能挤满不远处的一条小巷。不难想象,过去来来往往的大型货柜车是如何将路面压坏的。
东莞的高尔夫球具生产企业——裕鼎五金运动用品厂(以下简称裕鼎)就在路边,工厂大门紧闭,一个保安用一支木杆推搡着时时敞开的门,看见有人立即堆着笑脸迎上来:“您是来查货的吧?”沿着裕鼎的厂房向西走,包括研祥、亚华等在内大约有五六家厂全部做高尔夫球具,规模不一,产品各不相同,有的只做高尔夫球、有的只是负责研磨的小型工房、也有号称产量全国第二大的……论厂房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的属裕鼎。
石鼓片区的高尔夫用品生产厂只是塘厦镇的一部分,据了解,塘厦镇共有70多家高尔夫用具制造厂,加上代理和销售一共有120家高尔夫用品企业,已经成为广东、甚至全国的高尔夫用品生产基地。其中初具规模、员工超过100人的大约有30家左右,生产杆头、杆身、握把等全套产品的大约20家,也有生产HONMA等国际品牌球杆的OEM厂家。不过,据塘厦镇镇长方灿芬介绍,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只有三五家。
谁也逃不掉的金融风暴
“这是我们曾经的辉煌。”在问及年产量是否超过1000万支球杆时,裕鼎总经理张强笑着说,在市场最火热时,裕鼎每个月的产量达到120万支球杆,球杆的年产量确实超过1000万支,年总产值超过1亿美元,是东莞地区产量的高尔夫用品制造厂。不过张强也坦言此次金融海啸影响很大。据悉,由于产品100%依靠出口,裕鼎今年以来由于订单减少,产量和产值下滑幅度较大,一度高达50%。张强透露,塘厦地区至少有1/3的高尔夫用具厂在此次金融风暴的洗牌中被迫关门歇业。由于塘厦生产全套高尔夫球具的厂家较少,超过一半的企业都只是负责一个环节(如磨光),或者只生产球具的某一个配件,一般都是东家做握把、西家做杆身,另外厂家负责杆头,负责组装的又是其他工厂,基于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的考虑,规模大一点的厂家也会把一些配件生产外包给小型作坊,所以当金融风暴来临时,高尔夫球具制造业
“多米诺骨牌效应”明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主要依靠出口的塘厦高尔夫制造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微乎其微。该镇128工业区一位做高尔夫球鞋鞋钉的小厂老板满脸无奈地说:“他们(高尔夫球鞋生产厂)要是没肉吃了,我们连骨头都啃不到。”
失业几个月的陈先生整个下午都在工业区内转悠,记者发现,门口贴着招聘启示的厂家有一半以上,但他却连一家都没有进去面试过,在这边工作了8年的他为何还找不到工作?“现在都不签合同,工资很低,不加班的话一个月只能拿到800、900左右了。”记者在该工业园内一家工厂的保安那里了解到,该厂员工人数最多的时候2000多人,现在大约只有300-400人,但该厂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他们从来没有裁员。“现在这边的工资还不如老家高了,反正年纪也大了,准备回家了。”陈先生苦笑着说。其实就算没有金融风暴,珠三角地区高尔夫用具制造厂的成本近几年也在逐年上升,“世界工厂”所依赖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都发生了变化,新的劳动法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裕鼎总经理张强介绍道,“20年前我们在台湾做高尔夫球具时还是卖方市场,1美元的成本能卖出2美元的价格。”他透露,近几年高尔夫制造业的成本上升较大,其中劳动力成本上升了20%,原材料成本上升约30%,加上管理费、厂房租金等成本的上升,利润空间被挤压,目前做得好的制造企业利润也不过10%左右。不少厂家都开始转移到内地,裕鼎五金高尔夫运动用品厂在金融风暴之前的半年就转移了一部分到江西。
国际经济形式变幻莫测、汇率不稳定、成本逐渐上升等因素,这些都督促传统的高尔夫球具制造企业寻求新的出路,改变以往简单的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形式,实现转型升级、创立自主品牌是当务之急,但为何真正愿意转型的企业少之又少?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转型三重门:市场、技术、营销
众所周知,由于高尔夫受限开发的国情,以及高尔夫作为一个招商引资平台进入我国的历史原因,给我国高尔夫深深地打上了“贵族”的烙印。据KPMG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尔夫球会平均会籍价格全世界,平均18洞的果岭费仅次于中东。能打得起高尔夫的消费者对目前市场上相对较高球具价格也能够承受。此外,由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人爱面子、讲,又赶时髦,这也是为何HONMA、MARUMAN等日本球具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的原因。因此,由于我国高尔夫消费者的特殊性,球具生产商还不能把市场定得太低,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球具制造厂商想以低价打开国内市场的突破口,无异于作茧自缚,已经有企业做过这种尝试,但最终都昙花一现,坚持不下来。此外,虽然中国有13亿人口,但高尔夫在中国毕竟还是小众运动,市场仍处于供过于求的饱和现状。而且高尔夫球具并不像人们生活必须的衣食住行行业,从一个市场到另一个市场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其中包括整个产业链中如公众球场数量的增加、打球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消费理念和习惯的改变等等。这也是为何球具制造商宁愿自己只拿低附加值的小额利润而不愿开拓新市场的原因之一。
没有核心技术轻言打造自主品牌无异于缘木求鱼。裕鼎是塘厦少数几个有自主研发团队的高尔夫用具制造厂,但所针对的主要还是出口,欧美不少客户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研发新产品,裕鼎则可以设计出多款产品供客户选择。张强认为,“国际技术能达到10的话,裕鼎可以达到8分。”已经开始考虑创建自主品牌的裕鼎十分重视研发团队的培养。但这毕竟还属于少数,塘厦本地人李先生经营的高尔夫球杆厂规模也是数一数二,但经营了6、7年的他仍只停留在出口型的OEM型企业,对方提供技术,他只负责生产。由于高尔夫球具的生产有极其细化和严格的标准和规格,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的空间并不是很大,而且研发周期十分长,一项新的产品出来需要经过长达几年的调查、研究、测试,其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财力,而拥有实力去研发新产品的企业为数并不多。在石鼓工业区,记者绕着厂房走了超过半个小时才看到生活区,但餐饮、超市、理发店、邮局等生活配套都很少,工人大部分生活在厂里面,这种环境,很难吸引高端技术人才。
目前的高尔夫球具制造商只要按照要求生产,然后装上货柜,至于如何去销售和宣传全是外商的事。如果转战国内市场,打造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销售终端是难以实现的。在生产和管理上得心应手的制造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可能知之甚少,包括产品的包装、宣传,以及销售渠道的建设、客户的发展等等都还缺乏相应的经验。目前虽然有不少企业在朝这方面努力,但实际效果甚微,记者在各大球具销售店发现,几乎没有中国自主品牌的球杆,虽然这些印有Callyaway、Toylormade的球具都是出自中国工人之手,却没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
记者观察:
破茧成蝶事在人为
破茧成蝶必定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破是必然之道,否则就是作茧自缚。即将于世界杯期间举办的中国(塘厦)高尔夫运动用品博览会,政府对当地企业参展给予了不少扶持,其中包括7200元的展位费减半等实惠,但制造企业参展热情并不高,“逃不掉的!”在问及是否参展时,一位总经理一句玩笑话透露出其中深层含义。对于企业而言,目前做高尔夫用具出口的制造商大约还有10%的利润可赚,并且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利润虽小,但通过量的积累也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制造商的发展稳打稳扎固然无可厚非,规模大一点的企业管着几千工人的饭碗,决策稍有不慎甚至可能造成社会影响,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当然,做出口,走老路确实是来钱快,转型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投入,包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也需要企业有一定的实力。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转型将是大势所趋,是长久生存无法避免的一段路。长痛不如短痛,出口市场终究会萎缩,利润的空间会不断被压缩,转型走得越早,痛苦越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