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国际(今年4月更名为万洲国际)今天终于在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交易,收盘价为6.66港元,较发行价高出7.4%。相比4月冲刺IPO,万洲国际的融资额由400亿港元下调至159亿港元,发行价由8—11.25港元下调至6.2港元。大幅折让之后,万洲国际获54倍超额认购,一洗上次认购不足被迫放弃IPO的晦气。那么,万洲国际从此就一马平川了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几名学者一周前发表文章认为:万洲国际去年对史密斯菲尔德创纪录并购无法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并购所产生的沉重债务,将压垮双方的利润总额
2013年5月,双汇国际(A股上市公司双汇发展[-1.20% 资金 研报]的控股公司,已更名为万洲国际)宣布以总对价47亿美元收购全球的生猪与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全部股份,并承担史密斯菲尔德24亿美元的债务,一举成为迄今中国企业的赴美并购案。
2014年4月,因为认购不足,路演数周的万洲国际宣布中止在香港上市。IPO失败,说明收购时所规划的协同效应并未实现。在投资者眼里,背靠中国市场、手握全球猪肉生产能力的万洲国际不是白天鹅,而是丑小鸭。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IPO失败之后,并购所产生的70多亿美元债务,立即成为压在万洲国际身上的一座大山。
并购协同效应成空
万洲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之后,为何难以产出当初宣传的协同效应,以至今日进退维谷呢?
首先,两家公司商业模式截然不同。
并购之前,双汇国际的主要资产是所持A股上市公司双汇发展股份。双汇发展实际上是个流通企业,而史密斯菲尔德是传统的养殖企业。截至2013年,史密斯菲尔德的生猪出栏量为1600万头左右,而双汇发展在国内的出栏数字约为31.77万头。
双汇发展的猪肉很多是从散户即饲养农民那里收购生猪来屠宰加工,再依靠分销商等渠道进行销售。这种方式可以将养殖成本、养殖风险转嫁给养猪散户,存货成本和应收账款成本转移给分销商,这使得双汇发展在国内取得商业模式上的成功。
史密斯菲尔德则自己大量饲养生猪,再向零售商如沃尔玛、Kroger、Costco等美国大超市,以及大型餐饮连锁店如麦当劳、赛百味、汉堡王销售生鲜猪肉和肉制品。这种商业模式将提高史密斯菲尔德的资金投入、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压力,进而降低史密斯菲尔德的运营效率。从下表可以看出,史密斯菲尔德的现金周转天数在70天左右,总资产周转率不到2,而双汇发展的现金周转天数控制在10天以内,总资产周转率高达5左右。另外,史密斯菲尔德的财务杠杆高达2倍多,而双汇发展的财务杠杆控制在1.5倍左右。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