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26日电(记者 丁宜)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市要发展,生活要更美好,“可持续”问题不容回避。怎样才能“可持续”呢?这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而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管窥未来可持续的城市生活。
穿衣流行“可持续”
本届世博会上,从志愿者的制服,到一些展馆人员的工作服,均包含了“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具体而言,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
世博会志愿者的制服采用多功能环保面料制成,接触皮肤后产生瞬间冰凉感。据称在炎热的夏日,穿上这种制服可让空调调高1摄氏度,大约能节省5%的电,从而减少能源生产的排放。
在德国馆(网上德国馆),工作服是一种可降解T恤衫,由有机可回收材料制成,在穿着舒适度上,它们与普通的棉质衣物并无差别,也不会在洗涤过程中出现褪色等令人尴尬的情况。然而,一旦接触到特定的细菌环境,便会被完全分解掉,就连纽扣也不会在降解过程中产生污染。整个降解过程大约6个月,降解后便是肥料,可以为树木等提供养料。
在日本产业馆(网上日本产业馆),工作服由耐热生物塑料纤维和京都传统真丝织物交织而成。世博会结束后,这些工作服将随日本产业馆的其他设施一起运回日本,循环回收以实现再利用。
吃饭讲究“低碳”
在吃饭方面,“低碳”是一个关键词。
英国馆(网上英国馆)的低碳餐厅让人大开眼界。在这里,有用饼干做成的餐盘,用巧克力制成的筷子,水果皮冰冻后用作容器,全部食材也由有机农场提供,烹饪使用的则是太阳能,厨房垃圾经生物炉处理后可用于发电、发热,灯具由啤酒瓶做成......
不仅有“低碳餐”,还有“低碳包装”。世博园内的可口可乐快乐工坊里,人们会发现一种名叫“植物环保瓶”的新型低碳包装。这种包装瓶虽然身材小,但蕴涵大秘密,它由高达30%的植物原料制成,可100%循环再生,是环保包装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低碳”之外,上海世博会还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未来的家庭菜园,这就是上海企业联合馆推出的“光波植物工厂” 种菜不需要阳光和泥土,仅靠纯净水在HEFL(高混合波光电极荧光管光源)灯的光波照射即可种植,而且从播种到收获这一种植物只需要30天。这种利用光波技术种植蔬菜的方式不会污染土壤和空气,更无须担心虫害。
居住强调能源自给
每一届世博会都是建筑的“群英会”,世博会上展示的建筑理念、材料和技术,往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水平,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上海世博园区,这种“风向标”式的建筑随处可见。比如德国汉堡的“被动式房屋”,只需极少的外部供电,利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并通过建筑朝向、材料和空间的巧妙运用,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又如“沪上生态家”,采用了建筑垃圾混凝土、粉煤灰等废弃材料,是“再利用”的典范;屋顶的“追光百叶”和阳台的薄膜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能提供给大楼清洁的能源;中水系统能把收集的雨水和洗脸、洗澡用过的水用来冲厕所。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荷兰鹿特丹的“水广场”到法国阿尔萨斯的“水幕太阳能墙”,从日本馆(网上日本馆)外墙表面的“发电膜”技术到世博轴“阳光谷”的新颖通透建筑 这些无不表明“节能、环保、宜居、新能源”已成为未来住房的新潮流,以此为源头的设计理念将渗透人类未来住宅的每个细节。
出行时兴“低排放”
整个世博园就是一个出行“低排放”示范区。园内的公交车使用太阳能发电,而非燃油。而在上海世博会交通出行方案中,以公共交通方式为主的集约化交通出行成为核心内容。世博会开园至今,近95%的游客使用轨道交通、团体巴士、世博专线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大大减少了私车出行造成的排放。
至于未来的汽车,按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直达2030》电影的设想,不仅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还能把行驶中产生的风能转化为电能,更能将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激光发生器转化为电能为车内照明,实现零排放。此外,未来小车型要取代大车型,汽车车身将是现在普通轿车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小,能直接停放到电梯口、房门口、阳台上。
从缓解交通压力来看,德国不来梅展馆推介的汽车共享系统或许值得借鉴。不来梅的汽车共享系统现有5000多名用户和超过150辆汽车,共40多个网点,全天24小时服务,站点通常直接设在公交和轨道站点旁。据测算,一辆供共享的汽车能平均取代大约4到8辆私家车,这将缓解停车位紧张的情况,并减少车流量。
而关于未来的城市交通,一些展馆也设计了大胆的方案。比如,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预测立体交通将取代平面交通,未来将不再是平面双向多车道,而是纵横交错的立体多车道。到那时,依靠先进的“车联网”和智能技术,汽车可以完全实现自动驾驶,大大减少堵塞和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