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演艺科技》杂志社以“影院建设及其新技术、新设备”为主题召开的技术交流会。会上,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专家周耀平、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检测认证中心主任陈江等专家就国内外影院的发展趋势,国内影院建设、主流技术,并就影院的建声设计、影院标准制定的现状、放映设备的使用与经营状况等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演艺科技》将讨论结果发布到网上,而关于声道方面的介绍似乎和当家浩浩荡荡的沉浸音不太相协,你是怎么看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声道数量上的变化对声音的品质没有革命性的推动
就声音所采用的多声道技术,周耀平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在多声道已从立体声逐渐发展出3.1、5.1、7.1、11.1、15.1、64.1乃至N+1,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声道数量上的变化,声音的品质没有革命性的变化。至于效果声、声像运动等声音效果元素的变化来自于前端制作,末端放映仅仅是对声音制作的还原,但是末端需求(影院观众)对前端生产中技术变化的推动不可小视。所以,末端放映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影技术的发展方向。需要指出的是,在多声道效果的制作环节,并非整部影片都需要用多声道效果表现,需要根据故事情节、场景,有针对性地配合某些需要营造环境的镜头,制作多声道效果,作为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实际上,一部影片多声道效果的镜头并不多,多声道的采用是与环境、信号源、情节等多种因素相关联,不可滥用。另一方面,对于多声道声音效果的还原,目前可容纳十几人的小型影厅规模也就几十平方米,可容纳百余人的常规影厅规模也就二百多平方米,多达64声道的扬声器在十几米的进深排布,且不说这么多扬声器能否排得开,单就如此密集的扬声器来说,人的听觉已经没有能力分辨定位间距如此小的声源了。总之,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言,影院多声道技术有实用的意义,但目前存在炒作、渲染的成分。
国外3D电影市场趋于萎缩
关于3D技术,陈江强调了两点,首先,3D并非新技术,在胶片时期就有,二三十年又一个轮回,技术方面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其次,因3D技术与生俱来的特性,使其具有局限性,抛开成本、片源等市场因素,仅就技术与人体生理结构而言,不管哪种3D技术,或多或少都有看后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其国外市场趋于萎缩。目前,国内采用3D技术的放映虽维持高比率的发展态势,但如果在技术上没有新的发展,放映效果没有新的突破,相信几年后青睐3D的观众会越来越少,市场将逐渐萎缩。而4K技术,在2004年时开始热炒,但并未被广泛接受,因为当时片源、设备等都不配套;其关键问题在于,4K对观看质量的主观感受提升不显著,2K基本可以满足人们对画质的要求。与此同时,高帧率技术的应用反倒对图像质量的提升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尤其是动态清晰度的提高,相应地使摄影等生产制作环节的技术手段也随之发展,与其相配套。
激光光源放映机逐步成熟
陈江谈到了激光光源问题。他认为,激光光源正在走向成熟,能否形成技术模式和标准还有待关注。放映机的光源早期采用炭精棒,现在的主流光源是氙灯,功率在2 000 W~7 000 W,光通量在8 000 lm~30 000 lm;由于现在巨幕宽度一般都在20 m以上,一台氙灯投影机的亮度很难满足整个大幕,往往需要两台。而激光光源因其模块化的结构,一个模块的亮度可达5 000 lm(如“科视”),以模块叠加的方式便可达到增亮目的。从理论上讲,模块可以无限地叠加,但实际还要考虑机器、芯片对热的承受能力。
目前,国外激光光源产品能做到60 000 lm ~80 000 lm,国内能做到50 000 lm。显然,采用激光光源具有优势,即采用氙灯光源的巨幕需要两台放映机,而采用激光光源用一台放映机就可以达到同等效果,从长期运行来讲具有成本优势。氙灯本身有一些局限,如氙灯灯泡寿命短且成本高、灯泡散热的强排风噪声、在放映中经常因长时间运行产生高温而爆炸,安全隐患是很棘手的问题。激光光源为冷光源,没有这种隐患,维护成本降低,解决了噪声问题。但使用激光光源时必须注意其对人体的安全问题,国外之所以迟迟未推出应用产品,并不在于技术问题,国外对产品涉及人体安全有一套安全认证的程序和严格的监管。从应用前景看,氙灯5年之内还是主流。随着技术的发展,激光光源的一次性的投入在降低,目前,三色激光的投影机虽比较贵,但单色激光投影机的价格已可与氙灯投影机价格一争高下了。至于激光光源的商业化产品,虽国内技术的研发起步在前,2006年亮度就已达8 000 lm,但商业化的进程大大落后,目前更多的是巴可、科视等外国品牌的产品。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