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栽的油桐良种
1、小米桐
中干型,树高4—6米,主干较明显,分枝数较多,枝条较平展、稍下垂;树冠伞形,伞房花序,一个花序上的花一般不超过40朵,花轴分生2—3级,果实丛生或少有单生。每序3—8果,间有20—30果,中小型果,圆球或扁球形。单果重56.81克,出籽率58.5%、出仁率62.49%、籽重2.94克,干仁含油率66.26%。该品种属高产品种,生长快、产量高、皮薄、耐寒。不耐瘠薄,抗病性差。播种后3—4年开始开花结实,5—6年进入盛果期。适宜桐、农间作和营造纯林。
2、葡萄桐
中干型,树高5米左右,主干明显,分枝一般3轮,果实丛生型较强,着生如葡萄状,5—10果一穗,果实近似小米桐,果枝光薄,单果重57.98克,出籽率56.2%、出仁率61.5%、籽重2.89克,干仁含油率65.75%。该品种属高产品种,产量高,盛果期来得快又集中,但大小年明显,衰老较快。适宜桐、农间作和营造纯林。
3、大米桐
高大型,树高6—9米,主干明显,枝条稀疏粗壮,树冠椭圆,常3—4层轮生。单花花序,果实单生为主,或由2—5果组成丛生果序,大型果,果圆球形,果顶有棱瓣或无。单果重114.9克,出籽率53.35%、出仁率62.58%、籽重4.36克,干仁含油率67.13%。该品种属稳产品种,生长旺盛,适应性强,产量稳定,耐瘠薄。适宜桐、农间作和营造纯林。
4、对年桐
矮干型,树高2—4米,主干不明显,分枝数较多,树冠伞形为主。少花或多花花序,丛生性较强,每序2—8果。中小型果,果扁圆为主。单果重70.0克,出籽率57.4%、出仁率59.4%、籽重3.04克,干仁含油率64.01%。该品种属早熟型品种,特点是生长发育快、树形矮小、表现早结实、早丰产、早衰败。适宜桐、林混交。
二、良种壮苗
(一)良种繁殖
1、母树林的建立:在现有良种(如小米桐、大米桐、对年桐)桐林中,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背风向阳的山坡地,良种比例在60%以上,郁闭度0.5—0.6。周围1000米范围内没有劣等的油桐林,尽量防止不良的花粉串入而降低母树林种子的遗传品质。
2、母树林的抚育管理:通过留优去劣、去密留稀开展疏伐,可以改善林分的光照、水肥和卫生条件,促进结实,提高种子质量。疏伐可以分次进行,次疏伐强度达70%,1—2年后再疏伐一次,保持林分郁闭度在0.5—0.6,每亩20—30株。每次疏伐后应进行一次修剪,剪去枯枝、病虫枝、细弱枝。并进行林地翻耕、施肥、套种以及病虫害防治。
(二)壮苗培育
1、砧木培育: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灌溉方便、土层深厚的微酸性土壤,ph值为5.5—6.5为宜。土壤翻耕、消毒后,整平,然后开播种沟和施基肥,沟宽15厘米,深12厘米,行距45厘米,每亩施腐熟饼肥200斤,过磷酸钙20斤,与800—1000斤草木灰充分混合。将种子用冷水泡1—2天,选取下沉的种子播种,播种时间为春季2—3月下旬,每亩用种量20—25公斤。出苗后应加强幼苗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油桐幼苗长到6—12个月,地径约2—2.5厘米时就可以嫁接了。
2、接穗的选择:优良接穗必须为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枝龄在一年以内,且充分木质化,径粗2厘米左右,不大于3.5厘米,不小于1.5厘米,芽眼饱满,可利用叶芽数量多。
3、嫁接技术:枝接采用“切接法”。将砧木距地面5—10厘米处剪断,切口要平滑。选择较光滑的一侧,将边缘削去少许,形成倾斜边,在此边的木质部外缘向下垂直切开,深度约2.5—3厘米,选择长约6—8厘米、有2个以上饱满腋芽的接穗,在其没有腋芽的一侧,一边削2.5—3厘米30度的斜面,一边削0.5厘米60度的斜面。将接穗削口插入砧木接口,使二者形成层密接,用塑料带扎紧,并将砧木割口全部扎紧,最后将接穗顶端剪口处涂蜡。
也可在砧木树干开“丁字口”进行芽接。
三、造林技术
(一)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宜选择在海拔7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浅山坡的中下部。油桐喜光,要选择阳坡或半阳坡,阴坡不宜栽植油桐。同时,土层要深厚,排水良好,土壤微酸性或中性。
(二)造林规划设计
油桐造林前应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内容包括:造林地区划、道路、水源等系统安排,
(二)造林密度
小米桐、大米桐株行距4×5米或5×6米,每亩20—30株为宜;对年桐植株小,结果早,产量高,适于密植,株行距3×3米,每亩76株。
(三)整地方式
全面整地适用于缓坡地,秋季整地,施足底肥,直播油桐籽。带状或穴状整地适用于坡度较大的山地,按一定的行距,水平挖垦1—1.5m宽的带,或1×1m的穴。
(四)造林方法
以直播造林为主。使用随采随播或“霜降”至“立冬”播种,春播以“立春”至“清明”时为好。每穴播2—3粒,种子要均匀散开呈三角形。播后覆土5—6cm。此外,也可用嫁接苗造林。
(五)幼林抚育
每年2—3月和7—8月分别进行松土、除草各1次,结合施一些氮、磷、钾肥或桐饼,疏松土壤,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以促进幼树骨架形成和花芽分化,提早结果。松土深度一般为10—18cm,冬季宜深,夏季宜浅,平坦地宜深,陡坡宜浅。为促进油桐的生长发育,每年要施肥2—3次,结果后,宜施堆肥、厩肥等有机肥料,方法是沿树冠投影外缘下挖半圆形浅沟,把腐熟的肥料施入沟内,然后盖土。
(六)低产桐林更新
林龄在15年以内的荒芜桐林,可进行松土、除草、施肥,剪除病虫枝、瘦弱枝、枯枝,形成良好的树体结构。对于年龄在15年以上的老桐林,可进行截枝更新,将主干上2—3级以上的枝条全部截除,留桩长度距分枝点7—10厘米为宜,截枝后,每一枝条只保留芽抽生的新枝,其余全部抹去,更新时间应选在1—2月。
四、病虫害防治
(一)油桐角斑病,也叫果实黑斑病
为害桐叶和果实。受害叶出现大小不等的褐色角斑,果实上呈圆形、下凹黑斑,严重时,全树叶片焦枯卷缩,引起病果、病叶脱落。
防治方法:一是冬春季捡拾病果、病叶集中烧毁。二是春季桐花谢后至6—7月,每隔7—15天用1%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连喷2—3次。
(二)油桐枯萎病
病菌自根部侵入,从维管束中向上蔓延,引起植株局部或全部枯萎。外部症状多从枝条基部开始出现,先呈红褐色湿润状病斑,后扩展为条状、下陷,变为灰褐色。湿度较高时,病枝上产生许多粉红色分生孢子堆,病枝上的叶片变为黄绿色或紫红色,枯萎而不脱落。将病部树皮剥开,木质部呈红褐色或黑褐色干腐状。根部发病,根部腐烂,皮层剥落。病果初期黄化,最后成黑色僵果。
防治方法:一是营造混交林,以减轻为害。二是对病株可用50%乙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淋根。三是种植良种嫁接苗可防此病。
(三)天牛
为害油桐的天牛主要有橙斑白条天牛(Batocera davidis Deyrolle)、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中华薄翅天牛(Megopis Sinica White)、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poe)、桐枝微小天牛(Gracilia minuta Fab)等,成虫取食新枝条的皮,可使枝条枯死。幼虫蛀食树干木质部,钻蛀的坑道长而粗,受害树易受风折,严重时逐渐枯死。
1、橙斑白条天牛的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0—75毫米,体宽20—22毫米,雄虫体形略小,体棕褐色,头部黑褐色,复眼周围有一白色绒毛圈,触角11节。雌虫触角与体等长,雄虫触角为体长的1.5倍。各节有棕褐色绒毛和两列锯齿状细刺。前胸前缘有一圈金黄色绒毛,背面有一对橙黄色肾状斑纹,侧刺突发达,小盾片密被白色绒毛,羽翅上有8—12个橙红色不规则斑纹,羽翅基部约1/4区密布瘤状颗粒。肩刺发达,明显向前方突出。腹部5节,节间有锈褐色绒毛。体侧自复眼后方起至尾端有一条似白色粉末组成宽带。雌虫腹部末节后缘外突,雄虫末节后缘陷入。
老熟幼虫体长95—120毫米,前胸宽16—19毫米,肩圆筒形,黄白色,体表被有淡黄色小细毛。头黑褐色,前胸背棕毛,前方有4个白色圆点,被白色细背线分开在两边,中胸至腹部第七节背面,前胸至腹部第七节腹面有横长方形的行动泡,唯背面行动泡内有一“口”字形下陷;而腹部只见“一”字形的下陷。气门椭圆形,棕黑色。
卵淡黄色,长椭圆形。蛹体长40—70毫米,初羽时为乳白色,渐变淡黄色,羽化前为黑褐色,中、后胸背面各有一瘤状突出。
2、天牛防治方法:
(1)6—8月捕捉成虫,检查树干上有无产卵刻槽和卵粒,发现后用小刀拨出将卵挤破。
(2)可用50%磷铵乳剂或50%杀螟松乳剂40倍液,蘸在棉花上,塞入虫孔内,毒杀幼虫。
(3)用40%氧化乐果1:1倍液刮皮涂干,防治效果很好。
(四)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 Cuenee)
形态特征:雌虫体长23毫米,翅展65毫米,体灰白色,触角丝状,胸部密被灰色细毛。翅基片及腹部各节后缘生黄色鳞片。前翅外缘为波状缺刻、缘毛黄色;翅反面灰白色,中央有一黑褐色斑点;腹部肥大,末端有成簇黄毛。雄蛾体长17毫米、翅展56毫米、触角双栉状;腹部瘦小,其它特征与雌蛾相同。
幼虫为害叶片,严重时叶片被全部吃光,影响油桐生长和结果。此虫每年发生2—3代,蛹在土中过冬。代幼虫在5月,第二代幼虫在8月危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一是结合冬垦灭蛹、捕杀幼虫;也可在树干上刷白色,诱杀成虫;夜间在树干休息,清晨拍杀成虫。二是灯光诱杀成虫。三是用50%敌百虫乳剂1000—2000倍液喷杀幼虫,效果较好。
(五)吹棉介壳虫(Icerya purchasi Maskell)
为害油桐叶、枝、干,造成严重落叶、落果和瘪籽,影响生长,甚至使树木死亡。
形态特征:雄虫体长4—7毫米,宽2.5—6毫米,桔红色,椭圆形,头、胸、腹无明显的分界,无翅。背面隆起呈龟甲状,褐色,有很多成束短毛,分泌黄白色蜡质物。复眼小,黑色,触角11节,褐色,末节最长。足黑色,分泌棉团状腊粉。雄虫长3毫米,翅展7毫米,触角黑色10节,3—10节各节呈哑铃状,媒介轮生长毛数根,复眼黑色而突出,胸部黑色,翅紫黑色,腹部8节,末端有肉突2个,上着生长毛数根;足黑色而细长。
卵长径0.65毫米,短径0.29毫米,椭圆形,初产橙黄色,后为桔红色。若虫椭圆形,桔红色,体被黑毛和黄白色棉状蜡质物。
防治方法:一是保护和利用大红瓢虫、澳洲瓢虫等天敌消灭害虫。二是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带虫枝,收集落叶,集中烧毁。三是对幼龄若虫可喷40%乐果乳剂2000倍液或石硫合剂毒杀。
五、桐果采收与利用
1、采收时期
油桐果实成熟的时期因各地气候情况而异,通常在“寒露”至“霜降”之间。当桐果外皮由青绿色逐渐变为红色,后转为黑褐色,并开始自然脱落。这时果实饱满,种子含油率高,油质好,应及时采收。
2、采收的方法和处理
桐果完全成熟后自然脱落,路旁或平坦的地方,可就地及时收集,可架梯采集。桐果采收后,把收获的桐果推放在潮湿的地方或屋内、棚内使其沤烂,如果天气干燥,还要盖稻草和洒水,经15天左右,果皮软化腐烂,用小铁钩剥取桐梓晒干。也可以用轻轻敲打,使仁壳分离,取仁晒干后可榨油。也可用桐子剥壳机,剥壳脱籽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