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旅社;沈阳酒店预订;沈阳宾馆价格
历史发展
旅馆在中国历史悠久。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商朝有“驿站”,当时是供传递文书和往来宾客居住的外所。西周初期,为了方便诸侯进贡和朝觐,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广修客舍,所谓“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市有候馆……以待朝聘之官也”。来宾按爵位高低,分别受到不同的接待,这实际是一种“官营”的旅馆。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业兴盛和交通发达,“民间”旅馆渐渐兴起。这些旅馆最初叫“客栈”或“旅店”,食宿不分,主要为商人服务。
西汉时期,旅馆的范围得到扩大。西汉首都长安,馆舍星罗棋布,不公有供各地客商住的“郡邸”,还有供外宾居住的“蛮夷邸”。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载:唐太宗即位后,恢复了地主官朝觐制度,为使官员住宿方便,下令建造“邸第三百余所”。当时,水陆驿道纵横交错,每隔30里就有一所驿站。全国共有驿站1639所,以首都长安为中心驿道,四通八达。
后来,又在少数民族地区修建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沿途增设了68所驿站,以供来往使者食宿,羡慕出现了银牌制作的驿站专用凭证。当时还按宾客的国籍或民族,分设国家宾馆,由鸿胪寺属下的典客署负责管理接待和迎送。
到了元代,旅馆已成为最兴旺的行业之一,甚至出现了皇家开办的旅馆。
明清时,“驿”在京被称为“会同馆”。光绪初年,北京共有会馆367所。1927年后,专门接待国外旅游者的旅游饭店出现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中。同时,服务热情周到的民间也大量出现。
青年旅馆是国际知名品牌,已有近百年历史。有人称它为:“穷人的希尔顿饭店”。
1909年,德国一位名叫理查德·斯奇曼的教师带领一班学生徒步旅行,途遇大雨,只能在一乡间学校里,以稻草铺地当床,度过了艰难的一夜。彻夜未眠的教师,萌发了建立专门为青年提供住宿旅馆的想法。
理查德·斯奇曼主张青年走出校门,亲近自然。他说:“所有的男孩女孩都应该走出校门,参加远足,留宿青年旅馆。”他带着这一想法四处游说,最终为人们所接受。
1912年,世界上个青年旅馆在德国一个废弃古堡中诞生, 并奠定了青年旅舍的基本结构,即以“安全、经济、卫生、隐私”为特点,室内设备简朴,备有高架床、硬床垫和被褥、带锁的个人储藏柜、小桌椅、公共浴室和洗手间,有的还有自助餐厅、公共活动室。受到了青年人的广泛欢迎。仅一年后,青年旅馆即达到83家,共2.1万个床位。到1997年,国际青年旅馆联盟在全球共有65个成员国,共有青年旅馆4500家,床位数达到3282万个,有国际会员350万人。今天,青年旅馆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住宿连锁组织,世界上有1000万青年旅游者在使用青年旅馆。
196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由冷杉和房子组成的蓝色三角国际路标专门用来指定通向青年旅馆之路。原装进口的青年旅馆会员卡(HI卡)与我们想像中的规格相比有点寒碜,一张名片大小的硬纸片而已,甚至没有像普通证件一样过塑压膜。而这正体现了IYHF的环保观念,一年一换的东西只要保证一年用不坏就行了。
“真正的青年旅馆住客采用步行或骑单车,自己动手做饭,放弃大而舒适的旅馆,选择小而简陋的青年旅馆。这是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旅游观。在这时,样样事情需要你自己动手。”
自己做饭:每家青年旅馆都有一个很大的厨房、各种锅、碗、瓢、盆、刀、叉、勺随意取用,水龙头既提供冷水,也有热水。厨房的四周是各种炉灶和若干个供背包客们使用的大容量冰箱。你可将自己在超级市场购买的面包、牛奶、牛排、肉及各种蔬菜、饮料、调味品等置于其中。为了防止拿错或客人走后食品由于长期放置而腐败变质,青年旅馆一般都要求客人将自己的食品用塑料袋装起来,里面放一纸条,标明自己的姓名、房号及食品的采购日期,并对冰箱每周清理一次。厨房中间一张操作平台,可供多人同时使用。另外,在厨房的某一位置,还摆放着由青年旅馆免费为客人提供的各种调味品,甚至连面粉也是免费供应的,如果运气好,有时还会有免费蔬菜供应。
自己洗衣:每家青年旅馆都有洗衣房,而洗衣房里的洗衣机和甩干机可以随便使用,洗衣服时,只要投进一元硬币即可。
自己的床单:背包客大都自己背着睡袋旅行,或者自己带着床单。如果没有,可以租旅馆提供的床单和毛毯。
自己找路:在公路上一路都有蓝色标识指引。有的青年旅馆居然无人管理,什么时候来了就拣一张床趴上去睡,第二天走之前自己到附近的邮局去交钱。
中国的家国际青年旅馆始建于1998年10月,地点是广州。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各地设立了19家国际青年旅馆,这与全世界的4500家相比,还是比较少的,但我们的发展快,有些专家认为,随着青年旅馆网络化的进一步形成,以及家庭旅游、老年旅游等新旅游群体的加入,中国将成为拥有青年旅馆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