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秘笈
在这一行里,关键是能把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产品的生产工艺上,敢于创新和个性化,能够结合一些环境、文化历史资源树立自己的品牌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提起李积回的名字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广东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广东省民营企业家、全国科技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却又让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提起他手下的阳江十八子集团,就更是无人不晓了。如今被称为“中国刀”的阳江十八子刀具已经成为阳江“三宝”中最富盛名的地方象征。
李积回的文化程度并不算很高,高中毕业后没多久就开始在商海里摸爬滚打,毕竟在那个年代这是年轻人认为最能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他主要是做经销,当然也包括经销自己家小厂生产的刀。父亲李辉是个制刀能手,五六十年代就率先提出用电力来制刀,大大提高了制刀效率,在当时轰动一时。退休后的他在1983年筹集了两三万元开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充其量不过是个作坊的小刀厂。
无意中继承父业
原本无意于继承父亲衣钵的李积回在两三年的销售过程中发现,可能是因为阳江刀具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刀具销售不错。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太看好的制刀业其实发展得挺不错。他认为,阳江的刀业发展之所以难以形成气候,原因还在于各自为阵,没有品牌和规模的概念,工艺也局限于古老的制作方式。中国刀剪行业一直以来就有“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的说法,这本身就是文化品牌和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成功典型。他对父亲说,想制一把中国的刀。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父亲共同开始了创业的过程。
小“磨房”变成大工厂
最初的向阳刀具厂经过了几年的成长,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作为年轻人的李积回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总觉得缺少了特色很难真正立足,小“磨房”就很难变成大工厂。有了决心,更重要的是实际行动。不久,李积回开始了自己的次创新,这个想法很偶然,可能因为是搞经销出身,李积回经常喜欢到顾客中间走动,听一位顾客在谈话中提到了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面临刀柄易断的问题。正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一旁听到的李积回暗想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技术兵出身的父亲经过研究发现原因主要是木刀柄和刀体是分开压制造的。其实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因为是传统的制作工艺,很少制造商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不足三十岁的李积回此时正是年少气盛的时候,他想要发展起来就要敢于挑战传统。李积回和父亲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经过反复的实验,在1993年率先推出了刀身刀柄连体的刀,消息传出,国内的不少媒体都给予了关注,认为这是中国刀具专业技术的一次改革。这种刀一推出市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当年的销售额就实现了成倍的增长,一把两三元的刀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20万元左右,赚了好几万元,这在当时对于利润率不是很高的制刀行业来说可是个大数目。更重要的是在参加过行业展销会以后这个小小的工艺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小厂的名气开始慢慢在业内打开了,李积回的爱冒险也出了名,他的名字成了信心的保证。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