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送混凝土
简介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混凝土泵通过管道输送拌和物的混凝土。
要求其流动性好,骨料粒径一般不大于管径的四分之一,需加入防止混凝土拌合物在泵送管道中离析和堵塞的泵送剂,以及使混凝土拌和物能在泵压下顺利通行的外加剂,减水剂、塑化剂、加气剂以及增稠剂等均可用作泵送剂。加入适量的混合材料(如粉煤灰等),可避免混凝土施工中拌和料分层离析、泌水和堵塞输送管道。
泵送混凝土的原料中,粗骨料宜优先选用(卵石)。
所需材料
水泥
拌制泵送混凝土所用的水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 ( GB 175-2007/XG l-2009)的要求。
骨料
粗骨料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泵送高度在50m以下时,对碎石不宜大于1 2 3'对卵石不宜大于1: 2.5;泵送高度在50~lOOm时,宜在1: 3~1:4;泵送高度在lOOm以上时,宜在1:4~1:5。粗、细骨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的规定。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细骨料宜采用中砂,通过o.315mm筛孔的砂,不应少于15%。
拌和水
拌制泵送混凝土所用的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2006)的规定。
外加剂
泵送混凝土掺用的外加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混凝土泵送剂》(JC 473-2001)和《预拌混凝土》(GB/T 14902-2003)的有关规定。
粉煤灰
泵送混凝土宜掺适量粉煤灰,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2005)、《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 28-86)和《预拌混凝土》的有关规定。
混凝土配合
1)水泥用量较多,强度等级C20~C60范围为350~550kg/m3。
2)超细掺合料时有添加,为改善混凝土性能,节约水泥和降低造价,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矿渣、沸石粉等掺合料,水泥和矿物参合料的总量不宜小于300kg/m^3。
3)砂率偏高、砂用量多,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以便于运输、泵送和浇筑,泵送混凝土的砂率要比普通流动性混凝土增大砂率6%以上,约为38~45%。
4)石子粒径,为满足泵送和抗压强度要求,与管道直径比1∶2.5(卵石)、1∶3(碎石)~1∶4、1∶5。5)水灰比宜为0.4~0.6,水灰比小于0.4时,混凝土的泵送阻力急剧增大;大于0.6时,混凝土则易泌水、分层、离析,也影响泵送。6)泵送剂,多为高效减水剂复合以缓凝剂、引气剂等,对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和硬化混凝土的性能有影响,因而对裂缝也有影响。
温度裂缝
原因和特征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通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
1.2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种、用量有关。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高的水泥,其内部温度越高,形成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其形成的温度应力与其结构尺寸相关,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危险性也越大,这就是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差。
1.2.1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的选用
a.水泥品种选择和水泥用量控制
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使混凝土出现早期升温和后期降温,产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减少温差的措施是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在掺加泵送剂或粉煤灰时,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再有,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因此,在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可用56天或90天抗压强度代替28天抗压强度作为设计强度。
b.掺加掺合料
国内外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具有滚珠效应,起到润滑作用,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了可泵性。
特别重要的效果是掺加原状或磨细粉煤灰之后,可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热,减少绝热条件下的温度升高。
1.2.2施工工艺改进
a.搅拌工艺
采用二次投料的净浆裹石或砂浆裹石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分聚集在水泥砂浆和石子的界面上,使硬化后界面过渡层结构致密、粘结力增大,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10%或节约水泥5%,并进一步减少水化热和裂缝。
b.振动工艺
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石子、水平钢筋下部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
c.养护工艺
为了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确保混凝土质量,减少裂缝,养护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工序,必须切实做好。
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
处理措施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表面修补法,嵌缝法,结构加固法。
2.1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2嵌缝法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防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2.3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用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