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年路两大商业龙头最近动作频繁——九龙广场接入了400M宽带,欲建移动电商平台;尚都服饰广场则在负一楼打造美食广场,欲打体验消费牌。
这些,都是求生存之举。
不足300米长的青年路堪称成都商业的风水宝地。上世纪90年代以九龙广场为代表的服装批发业态在此迅速兴起,批入驻的个体户发了财。九龙和尚都去年的销售总额超过了250亿元。但现今成都商贸业态在不断更新,不少商家感到,批发业生存之路越来越窄。
九龙广场商业运营和物业管理方天晟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猛军表示,去年起,九龙的物流到包开始下降,今年1-4月又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40%。“五一”节和端午节小长假,人流量也“明显感觉在下降”。
青年路的商业,将如何求变?
□徐聪林 四川日报记者 曾小清
当年:拉货司机日收入一两千
现在:一天挣几十到两三百元
九龙广场,三、四楼的租金,是生意的口岸。
三楼靠近电梯口的“乖咪子”店铺,老板舒彦烨在九龙做了7年生意。他感觉到,今年的人流量比往年减少了20%-30%左右,“往年这个季节,一天批零平均销售额在两三万元,现只有一两万元了。”
三楼靠里一些,商铺Seven7的黄金元也反映,“今年销售额下降了20%—30%。”以零售为主的商家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记者在店里采访了约20分钟,仅来了两三个客人,也并无成交。负责招呼买家的店小妹,也闲得拿出手机玩游戏。
5月28日早上10点开始,记者在不同楼层做了一个统计:二楼,靠电梯口的一家女装店,20分钟内进店13人,无一笔成交;三楼同样的位置,进店有28人,成交2笔。几乎每个楼层,越靠里的店铺人流量越少,甚至站着聊天的店员比顾客还多。
就连青年路上拉货的车也少了很多。李军夫妇是为数不多的坚持者。李军说,以前日收入可以达到一两千,“如今我们夫妻二人从早上4点忙到下午5点,才跑两三百元,运气不好几十元都有。”
当年:商家利润曾高达40%-50%
现在:店铺销量下滑成本剧增
青年路服装批发商的经营模式大抵如此:早市做批发,卖不完的货以低价零售的方式处理,“无固定品牌,自主定价的空间大,从80元到120元,甚至180元都可以。”曾在九龙做散货的范姝琳说,当年的利润曾高达40%-50%。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这种快进快销的方式已行不通。
去年九龙的羽绒服和貂皮大衣销售量下滑了5成以上。虽然有暖冬的因素,但真正的原因,是商业环境改变了。
首先是渠道优势不再。厂家拿货价与代理层级价差,是传统批发业的利润来源。但电子商务削平了中间的代理层级,从厂家可直接进入渠道或终端。九龙服装城一位商家说,原来的二三级代理商,越过他们在网上找到了厂家进货。
过去青年路曾是时尚风向标。但据成都市商务局发布的《2011年成都零售业发展报告》,成都已形成6大商圈,仅青年路所在的春盐商圈就聚集了22个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卖场、4100个时尚品牌;进驻成都的国际品牌超200个。成都市尚都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梅震波也说,青年路早已不是消费者购买服装的和选择。
经营成本也在上升。“我们这个铺子位置好,店铺年租金这些年涨了两倍,以前20万,今年升为40万元。”舒彦烨告诉记者,“员工工资也涨了一倍,没有五六千元拿不下。”因此,以前卖30元一件的衣服,现在也不能再做了,便宜的也要卖到八九十元。论便宜,消费者认为“网上更便宜”。而不图便宜的消费者,喜欢的又是品牌货。
当年:批发为主零售为辅
现在:提高零售比例,打造品牌区域总部
2008年青年路更名为春熙路西段,此举意味深长。
成都市锦江区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袁刚说,政府积极引导青年路往国内品牌区域总部方向转。
尚都通过品牌审核准入制度、返租免租等方式,将商家淘汰了一半左右。比如一楼原划分了143个店铺,116家商户,调整后只剩下60多个有实力代理知名品牌的商家。不少商家从卖产品转型为品牌管理者,向下开专卖店拓展市场,区县商业街有3-4成品牌来自尚都。有30多个商家则因不适应,主动离开。
正所谓一年百货十年底货,要代理并运营一个品牌,没有三四百万元无法营运。
成都徕络营销管理公司总经理范姝琳回忆,他们引入个品牌时,定了300多万元的货,召集400多人开招商会却没签到一单。为消化货源,公司只有硬着头皮再投400多万元在成都开了4家专卖店。做下来,利润拿到30%,且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快速扩张门店数。如今,徕络已发展了8个品牌和数百家加盟门店。有了话语权,“以前是钱到货才到,现在一定的信用额度内,有10-15天的应收欠款账期。”品牌管理商与经销商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在三环外建仓储中心,将市中心的批发商城变成商品展示、体验、订货窗口,提高零售比例,这也是一种转型方式。
九龙的零售比例从20%提升到了去年的45%。
尚都近几年一直在提升购物环境,厕所“修得和商场的一样”,还有手机自助充电站等细节服务。去年花了2000多万元改造外墙,改造后开业天,单日人流量就从以往的峰值2.1万人次提高到了4万人次。“我们要打造购物中心环境的服装专业广场。”梅震波说,尚都瞄准的是中端品牌,与百货商场错位发展。
做B2C,尚都曾尝试过,但由于不是服装产地,没有价格优势,再加上区域总代理不能跨区域销售,“几十万元打了水漂”。而九龙则希望靠去年12月上线的移动电商平台留住人气——在指定入口可使用wifi,商场也得以及时将商品信息推送出去。张猛军说,将继续延伸电商平台的支付等功能,从而实现在九龙看货、线上接单、三环外配送等无缝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