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8月24日讯 昔日如同城市肌体“伤疤”一样的棚户区,如今正在被一排排漂亮的新楼房取代……拔地而起的楼群,美不胜收的景观带,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群众脸上洋溢的幸福和自信,今天的双鸭山到处涌动着惠民利民和蓬勃发展的气息。
透过一幢幢竣工或正在建设中的楼房,不仅让人领略到双鸭山正在大手笔进行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波澜壮阔,而且让人感受到一个生态、和谐、平安、文明、健康、富裕的新双鸭山正在完美地展现。
棚改工程,社会关注,百姓受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本着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实行依法、有情、阳光操作,倾力打造棚改“惠民工程”。去年,我市开工建设住宅50.8万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84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新开工住宅9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5.56万平方米。截止目前,全市今年计划动工的铁西、南小市、河西等8个棚改住宅小区都按进度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双鸭山是资源型城市,在几十年的煤炭开采过程中,留下了大量东倒西歪、破烂不堪的简易房。据统计,我市共有棚户区14片,占地1768公顷,有近7万户、20多万人居住在这里。棚户区居民大多是下岗职工,生活比较困难,靠自身力量根本无法改变现状。双鸭山市抓住国家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有利契机,想方设法,多方筹资,克服困难,计划利用5年时间解决棚户区问题,让这里的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市委、市政府把棚户区改造工程列入全市“一号民心工程”。市、区都成立了棚户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配备得力人员负责对全市棚改工程的组织、调度、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通过实施专题例会、定期调度、现场办公、日常联络等工作制度,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全力解决棚改进程中的各类问题。同时,市政府还责成市监察部门牵头,组织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深入现场办公,简化审批程序,全力推进棚改工程。
为使棚改真正成为惠民工程、阳光工程,双鸭山市召开有市直有关部门、各区棚改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和棚户区居民群众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出台了符合民意、符合实际的棚改实施方案和搬迁安置细则。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我市积极采取措施,破解资金瓶颈难题,通过争取国家补助、向回迁居民集资、争取开发行贷款和落实市级配套资金等方式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
对于市级管理权限收取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一律免收;低保户在选择产权调换时,减免3000元购房差价款,如补交房款确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安置廉租房或有限产权房屋;建国前军人或省部级劳模在选择产权调换时,减免3000元购房差价款;同意楼房安置的住宅产权人家庭户籍成员中有70周岁以上老人或持有市残联二级以上视力残证、肢体残证的特殊群体等,优先安置住宅楼一层;对于少数困难群体,双鸭山还将发动工会、妇联、共青团、企业家等,建立援助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实行救助。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具体行动的实施,让百姓切身领会到市委、市政府情系群众,以“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成”信念,倾力把棚改打造成惠民工程的决心。
8月13日,市南小市棚户区居民批抽签选房现场,市纪检、公证处的同志现场监督,整个过程全程录像,1600多人有条不紊的抽取选房顺序号。78岁的华玉福老人抽完号后,高兴地讲道,他们一家三代10多口人在棚户区住了40多年,棚改刚开始后还怕不公道,现在看到这样公开透明,真是打心眼里往外服气。
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群众满意。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我市向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全面宣传棚改政策,把调查摸底的过程变成解释政策、答疑解惑、思想发动的过程,限度地取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动迁安置过程中,更是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讲明白、说清楚,避免因群众不理解、不支持而产生矛盾。
双鸭山市还制定实施了施工、监理、资金、档案等棚改工程管理制度,从而杜绝了擅自提高各项费用定额、超概算投资等违规行为。前不久,省发改委来我市检查棚改项目,认为项目管理规范、工程质量,并给予较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