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婚嫁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通过婚嫁行为,一方面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确定正式的配偶关系。婚嫁行为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
简介
婚姻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头等大事。传统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中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
传统婚姻礼仪从周朝开始形成完整的“六礼”。这“六礼”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
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表达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请求。传统中的婚姻是包办婚姻,青年男女对自己的婚事没有自主权,到了当婚的年龄,男方家长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家提亲。纳采要带礼物。
问名
如果女方收下了男方的聘礼,就表示同意这门婚事。于是就要实施第二步程序--问名。问名,就是请媒人交换男女双方姓名、生辰、籍贯、三代的名号与官职。也就是互相通报“年庚八字”。问名之后,男女双方要交换“八字”。这种“八字”是写在一张红纸上,纸宽约(3厘米),长约(24厘米),上面写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如
男××乾造00年00月00日0时建生
女××坤造00年00月00日0时瑞生
上面所写“八字”的字数,习惯是偶数,如果是奇数,就增减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凑成偶数。男方先将八字写好后贴在左边,把右边留给女方,以示礼让。女方家接到八字后回庚,将男方八字移向右边,把女方庚贴在左边,表示尊重男方。这就是近代的通报“年庚八字”。这一阶段,双方家长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去“相看“。即看对方模样。但男女当事人不准相见。问名也要送礼物。“六礼”简化后,“纳采“和“问名”就同时进行。
纳吉
这是第三步程序,也就是纳取吉利之意。中国传统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问名之后,双方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些活动叫“合婚“,近代所称“批八字“,也就是近代的“订婚”。换贴之后,双方的婚事就定下来,不能随意否定。同时,男方逢年过节都要向女方家送礼,并且要向女方提供四季衣物。所以,不少地方把种“帖子”称之为“龙凤贴”,类似今天的“结婚证”。
纳征
纳征也称为“纳成”,就是男方向女方家里送彩礼。只有此项仪式完成后男方才可娶女方。所以,中国传统婚姻被称之“买卖婚姻”。纳征,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两次,如果是两次,就叫小定礼和大定礼。这是进入婚姻阶段的重要标志。当男方去女方家送礼时,必须选择偶数的吉日,由媒人(多数是女性)和男方父母、亲戚(主要是男方的姑妈),携带礼去相亲。旧时的纳征相当于如今的送骋礼。送时间,一般定于新娘过门的前一天。
请期
请期就是男方选择结婚的吉日良辰,由媒人告知女家,征求意见,相当于近代的“下日子”、“送日子”。古时请期用雁,后世用各种礼品。民间一般选双月双日,如二月二,六月六。古时请期是口头进行,后来发展为口头、书面皆可。如世族大家或小康的耕读之家,大多是书面形式进行,女家同意办喜事日子之后,各方准备工作就开始进行。男方向女方过礼,女方向男方过嫁妆。
亲迎
亲迎,就是迎娶,这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从迎娶到闹房,其间仪礼丰富多彩:
⑴开脸 以两条坚韧的细线,双手使线呈两角交叉状,紧贴出嫁女子的脸部,然后一弛一张,拨除脸面之汗毛,使脸部光彩明净。
⑵上头戴髻 俗称“上盖头“。出嫁女开脸后,举行“上头戴髻“的加冠礼。在正厅中央天公炉的下面放一扁平竹蒌,然后让女儿面向外坐在一把专用的椅子上,这象征女方即将离开娘家。女家请一个儿女双全“好命人”给新娘梳好头,插上象征女子成年的发簪,再穿上绣有凤龙图案的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
⑶铺房 男家选择好时辰,有的在迎新前一天,安放好新人用的床铺,有的女家派人到男家共同铺房。称之为“安床”。其一切用品都是新的,屋内打扫干净,大门和房门都贴上结婚对联,门楣上还要挂一块长条红布,上面绣有吉祥词语。
⑷吃姐妹饭
⑸迎新
⑹拜堂
⑺婚宴
⑻闹房
⑼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