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过程
编辑
历史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
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做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闹米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近代,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供制做服装的织物品种和数量增加,促进了服装生产。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中山服、学生服等开始出现。
汉服-玄端
汉服-玄端
1950年以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服装,袍褂几近消失。随着大量优质面料的出现,服装款式也有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而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阅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古装类型
古代服装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块料型:由一大块不经缝制的衣料组成,包缠或披在身上,有时用腰带捆住挂在身上。例如古埃及人、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穿着的服装。②缝制型:用织物或裘革裁切缝制成为小褂和最早的裤子。这种原始服式直到现在还留存在许多民族之中,如爱斯基摩人和中亚一些民族所穿的服装。
变迁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对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服装的实用性与美观性是服装界起源问题的症结。
中国的服装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一同诞生和发展的,中原地区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也
冕服
冕服
是东方经济文化最古老最发达的中心。加之良好的地理环境,呈现出放射状向四方影响和传播。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发展基础上,即与时代相符的纵向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5000年的历史。从上古至封建社会灭亡,中国服装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以长袍服饰为主——高领阔袖、长衣拖地以及直线正裁法和交领等为特征。
历代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服装显示着等级服冠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保持和发展着。虽然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而且朝代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又不是截然无连续,而是一步一步地沿续与交错着向前发展。例如,古朴的秦汉服装,富丽的隋唐五代服装,高雅的宋装,堂皇的明装,华贵的清装,它们虽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却显示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相互联系,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唐代的服装。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直到盛唐之后,其主要是汉族服装与西北地区其他民族的横向发展关系。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处于从一个个分裂走各统一,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处于上升时期。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在这一时期里大量地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文化,并融于中国的文化之中,这可以从壁画、石刻、书、画、绣、陶俑及服装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服饰中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选型雍容华贵而大胆,装扮配饰富丽堂皇而考究。其形制虽然仍是汉隋遗风的延续,但是多受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域涌进来的文化艺术的影响。以历史名画“簪花仕女图”的服饰为例,图中妇女袒胸、露臂、披纱、斜领、大袖、长裙的着装状态,就是最典型的开放服式。衣外披有紫色的纱衫,衫上背纹隐约可见,内衣无袖“罗薄透凝脂”,幽柔清澈。丝绸衬裙露于衫外,拖曳在地面上,可与17世纪、18世纪欧洲宫廷长裙相媲美。这种服式从北朝以来,甚至唐代开元、天宝时期,都不曾出现过,因此风格独特。
在横向的交流影响中,促使一个民族的服装发生变化以及如何变化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和文化的强盛和落后。
清朝末年,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即将崩溃之际,政治黑暗,经济衰弱,思想禁锢,中国社会在走下坡路,资本主义文明正处在迅速发展的上升阶段,迫切要求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西洋商品日渐输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民族服装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受欧洲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服装大大地简化了,同时中国社会中上层社会开始流行穿着西洋服装,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
民国初年的女子,生活起了变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这种外来思潮的影响,纷纷走出闺房,奔向社会,投身于电影业、商业、手工艺业等。由于职业的要求,这些女性的改装换容就成了必然之事。在民国元年,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分昼礼服和晚礼服两种,均采用黑色衣裤和领结。常礼服有西式和中式两种,中式即长袍马褂。女子礼服是身长齐膝、有领、对襟式,裙的前后有镜面,两则做裥,两端有带结的式样。都市女子结婚采用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举行“文明”结婚,农家女子仍然以红袄珠冠,乘坐花轿,保持着旧式风俗。
由于中国文化的根基之深厚,即使在外来服装的强烈冲击下,依然使中国服装表现出对外族文化精华兼收并蓄的能力,中山装和近代旗袍的出现,即证明了中国文化的深厚作用。中山装和旗袍是东西方服装结合的典范。在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在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等许多内容上符合20世纪的服装趋势,从而走向了世界。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不仅仅是思想开放了,更注重个性化,时代概念在整体服装上早已不再是一个虚有的名词。从宏观上看,中国服装界已形成一定影响的服饰文化活动,无论上海、北京或大连,都是服装文化搭桥,企业唱戏;或时装表演或时装流行趋势发布等,以期达到交易,繁荣经济文化的目的。而在这一时期服装的重点发展趋势是经典传统回归和对优雅华贵的追求两极的并存和对比,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正规的、经典的,完美的与反常规的,不平衡的,怪诞的形成对比,也带来了特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感受优雅、感受经典、感受自然、感受幽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印象。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应用,国际信息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服装市场。世界服装的潮流越来朝着“自由”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一信息很快地传入中国。为运动服时装化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人们在休闲时更加放松自己,脱下严谨的西装,换上休闲式合适的服装。服装的时尚不仅仅是青年人的追求,也影响老年人的时尚观念。如运动帽、运动鞋、都是中老年人喜爱的服饰。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的服装也走向了世界,与国际接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服装的发展,为树立中国服装的国际形象创造了生存的条件,而中国的服装正处于从自然品牌到设计品牌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国的服装设计师要不断地挖掘中国的文化,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设计灵感,不断创新,挖掘服装的内在精神——文化。只有将服装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时代特征,结合企业文化、商业运作加以研究、发展,才能创造良好的服装文化,促进服装业的发展,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重振“衣冠王国”的雄风。
最受青春时尚的女性欢迎的应该算是非主流的个性服装了,如CIDEAL个性服装及韩版服装了。韩版服装,尤其是女装以新款不断、品种繁多、时尚靓丽而长久受到爱美的女孩子的欢迎。
4相关内容
编辑
新概念
男装最普遍的是西装,许多男人都认为这再普通不过,套上身便行。其实不然,西装的涵义较前大为讲究和拓展了。
在面料上,如果出席酒会、会谈等社交正式场合,应穿上正统西装。正统西装的面料要求较为考究,可以是精良的厚粗呢、轻柔的羊毛呢或是精纺的毛、涤、棉麻等织料。从而打破了传统西服的拘谨沉闷,柔和性是其特点。经过加工磨制的灯蕊绒、羊毛或者麻料、真丝都是不错的选择。垂感很好的面料令男人穿上舒适潇洒,愈发有型。
在颜色的选择上,西装远远超过了过去几种单一色系。浅灰、米黄、铁锈、墨绿、钴蓝、浅咖、淡紫都是很出效果的色彩,只要搭配得当,能让男人看起来明亮而充满朝气,当然还有各式格子花色,英伦风格的方格、碎花纹,规则或不规则地排列使男人看起来温情而风度翩翩。
西裤的搭配当然也至关重要。较以往更为轻松飘逸。在面料上,以手感柔软不起皱,垂性好又透气的为佳。在颜色上,流行西裤都倾向于淡雅,以往西裤那种低沉的色彩对于任何一个季节都显得闷了,搭配起来也感觉压抑平淡。还别忘一双透气、吸汗性能好的棉或丝袜和一双洁净合脚、式样明快的软皮鞋。
简介功能
御寒,保暖,给您最贴心的呵护!同时让人更加美丽,漂亮,时尚,高雅,大方。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就是这个道理。
分类
服装分类本来就很难找到标准,最没有争议的分类就是按性别分,可以分为三类:男装,女装,童装,中性服装.在服装界,业内人士通常不这么分类.而是分为:针织与梭织
针织类服装生产速度快,难度要比梭织低.因此价钱上也会便宜一些.中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是服装生产成本中占重要比例的还是人力资源.
通常针织类服装一个工人加上一台机器,工人熟练的情况下一天可以生产几百件,当然也要看服装的复杂程度.
另外决定服装成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服装上的配饰,配饰本来就会增加成本.更重要的同时需要付出人工成本.配饰通常情况下是手工装配的.这样不仅生产工期长,而且会增加不合格产品的数量.
服装的种类很多,由于服装的基本形态、品种、用途、制作方法、原材料的不同,各类服装亦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变化万千,十分丰富。不同的分类方法,导致我们平时对服装的称谓也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根据服装的基本形态分类
依据服装的基本形态与造型结构进行分类,可归纳为体形型、样式型和混合型三种。
1.体形型
体形型服装是符合人体形状、结构的服装,起源于寒带地区。这类服装的一般穿着形式分为上装与下装两部分。上装与人体胸围、项颈、手臂的形态相适应;下装则符合于腰、臀、腿的形状,以裤型、裙型为主。裁剪、缝制较为严谨,注重 服装的轮廓造型和主体效果。如西服类多为体形型。
2.样式型
样式型服装是以宽松、舒展的形式
将衣料覆盖在人体上,起源于热带地区的一种服装样式。这种服装不拘泥于人体的形态,较为自由随意,裁剪与缝制工艺以简单的平面效果为主。
3.混合型
混合型结构的服装是寒带体形型和热带样式型综合、混合的形式,兼有两者的特点,剪裁采用简单的平面结构,但以人体为中心,基本的形态为长方形,如中国旗袍、日本和服等。
二、根据服装的穿着组合、用途、面料、制作工艺分类
1.按穿着组合分类
大致有如下几种分类:
1.整件装 上下两部分相连的服装,如连体服、连衣裙等因上装与下装相连,服装整体形态感强。
2.套装 上衣与下装分开的衣着形式,有两件套、三件套、四件套。
3.外套穿在衣服最外层,有大衣、风衣、雨衣、披风等。
4.背心穿至上半身的无袖服装,通常短至腰、臀之间,为略贴身的造型。
5.裙遮盖下半身用的服装,有一步裙、A字裙、圆台裙、裙裤等变化较多。
6.裤从腰部向下至臀部后分为裤腿的衣着形式,穿着行动方便。有长裤、短裤、中裤。
2.按用途分类
分为内衣和外衣两大衣。内衣紧贴人体,起护体、保暖、整形的作用
;外衣则由于穿着场所不同,用途各异,品种类别很多。又可分为:社交服、日常服、职业服、运动服、室内服、舞台服等。
3.按服装面料与工艺制作分类
中式服装、西式服装、刺绣服装、呢绒服装、闹米、丝绸服装棉布服装、毛皮服装、针织服装、羽绒服装等。
三、按HS编码的分类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The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简称协调制度(HS),它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CCN)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础上,参酌国际间其他主要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分类协调制度的一个多用途的国际商品分类目录。HS编码,以六位码表示其分类代号,前两位码代表章次,第三、四位码为各该产品于该章的位置(按加工层次顺序排列),至第四位码为节(Heading),其后续接的第五、六位码称为目(Subheading),前面六位码各国均一致。第七位码以后各国根据本身需要制订的码数。服装属HS分类制的第十一类及第61、62章,第61章为针织或钩编制品,编号从6101.1000-6101.9000共120个,第62章为非针织或非钩编织服装及衣着附件。适用于除絮胎以外,任何纺织物的制成品。编号从6201.1100-6217.9000,共155个编码,分别是按款式、性别、年龄、原材料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如棉制男式羽绒大衣的HS编号为:6201.1210,棉制女式羽绒大衣的HS编码为6202.1210。服装HS编码分类中对成衣性别的规定有具体要求,即性别分男式、男童、女式、女童、婴儿;左门襟在右门襟之上归男性,反之归女性,中性成衣归女性类别。针、梭织成衣及衣着附件其编序依照产品特性由外套类至内衣类,针、梭织相互对应,再次则为其他产品。如6203.1100为羊毛或动物细毛制男式西服套装(为外衣),6207.1100为棉制男内裤(为内衣、编码在后),又如:6104.3100为羊毛或动物细毛制针织或钩编的女式上衣,与此相对应的6204.3100为羊毛或动物细毛制女式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