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野鸡大学”这个词,我们最早可能是从美国听来的。说的是一些没什么资质的大学或学院,喜欢“扯”大旗,把校名冠以“国家”、“国际”、“太平洋”、或者“某某州”之类的大名,以“国际认证”为噱头,随便向学生发出证书、文凭等,而这些证书或文凭并不被所在国的认证机构所承认,属于游走于正规大学之外的杂牌军,因而此类院校又被称为“文凭工厂”。(7月15日 中国广播网)
看了新闻笔者还是被上海大学网统计的 “野鸡大学”数量吓了一跳,根据曝光的有60所,再加上之前曝光的两批150所,总计已达到210所,这与2009年统计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2263所相比几乎占了十分之一。像中国信息科技大学、华北工业大学、上海同济医科大学等这类听起来很出名的大学居然都是利用空壳网站,虚假招生,骗取钱财。这些“野鸡大学”有个统一特征那就是傍,名字起的响亮,如中国信息科技大学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名字起的极其相近,也就是多两个字;华北工业大学与北方工业大学这类近似“211工程”大学的名字听起来差不多;上海同济医科大学也是让人们想起了同济大学。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这类“大学”利用精美的网站包装自己,他们的网站完全是按照大学的模式设计的,让一般人很难辨别真假。
不难发现,随着新一批“野鸡大学”名单被媒体曝光后,我们已经搜索不到这些大学的网站了,也进一步证明了靠出卖假文凭生存的“野鸡大学”的虚假本性。这类“大学”既然能够长期存在,那么,我们想知道谁给他们生存的土壤?笔者认为,首先“野鸡大学”生产的假文凭有很大市场。当前高狂热依然没有退温,即使现在上大学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依然有很多学生遗憾地止步于大学之外,这部分人自然成为这类“文凭工厂”眼中的“肥肉”。另外,随着用人单位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连大专文凭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何况对于那些连大专文凭都没有的求职者,他们自然是想千方百计的弄到一纸大学文凭,自然会被那些所谓的“大学”所蒙骗。其次,当前一些企业单位在招聘员工学历上把关不严也造就了假文凭泛滥,“野鸡大学”猖獗的局面,特别是对于那些规模不大的公司来说,招聘上是要大专以上文凭,但是,当求职者拿一张大学毕业证书面试时,有几个会在意文凭的真假,更不用说去怀疑那些“野鸡大学”的名字了。最后,教育部门有没有联合相关执法部门真正对这类“野鸡大学”进行监管和打击令人质疑,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靠出卖假文凭的“文凭工厂”了。
“野鸡大学”虽然不是始于我国,但是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增多,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污染了我国教育环境。科技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知识要在大学里打下基础,在生产中得到实践,如果一个人连大学都是混过去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上过大学就从“文凭工厂”拿到了“大学文凭”,我们又怎能期望他能够胜任岗位,更不用说搞什么科技创新了。诚然,学历不是评价一个人能力的标准,我们也从不缺乏自学成才的精英,但是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学历和能力同时具备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人才。寒窗苦读四年为的是学好知识,毕业之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这几乎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如果一个人发现轻而易举上的大学毕业后,拿的文凭有问题不被用人单位认可,岂不冤枉或者自讨苦吃。同时,“野鸡大学”造就的假文凭大量流入社会,势必会给那些从正规大学毕业生造成就业压力,这岂不是教育的悲哀!
铲除“野鸡大学”生存的土壤是杜绝假文凭出现的根本。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在填报自愿选择学校时,一定要认真查阅所报大学的真实性,避免被那些“山寨大学”所迷惑,以至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即使落榜了,学生和家长也不要轻易相信看到或者收到的陌生大学招生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对才行。“野鸡大学”生产的假文凭给用人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敲响了警钟,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应该加强应聘和招录人员的文凭审核关,一旦发现假文凭存在定要对相应人员进行辞退和严肃处理;而作为大学监督和管理的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把握好新成立大学的审批关,绝不让那些假大学有任何可乘之机,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审批就擅自办学的“大学”更应该发现一处打击一处,绝不能让其死灰复燃。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刊登“野鸡大学”并为其做宣传的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给予最严厉处罚,避免给公众带来错误导向。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