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汽车配件/沈阳汽车配件销售
2010年,中国的汽配产业得益于整车企业的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必须协同发展,比如同步开发、整车支持、多采用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等。如果整车企业把主要的精力去买外国的零部件产品,会造成很多关键零部件被外国控制,对国内的零部件企业来讲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解决这一现象的关键是,零部件企业必须增强自己自身的实力,建立零部件集团化才能与外资零部件相抗衡。如国内自主汽车配件的成功典范法士特、万向等,都是从小企业做起来的,产品的质量、型号放在很多车型上都可以用,在一定时期内很多外国的零部件企业都没有办法与它们竞争。
首先,国内的汽车汽配企业在国家推出政策大力支持的时候,应该下工夫,不能满足于现状。在产品开发、增加实力、扩大与整车配套方面,坚定不移的往前走,否则就有可能被外国的企业吞噬掉。其次,外国的零部件产品风险小、质量有保证,国内的整车企业才会大量采购,因此国内的零部件企业也应该对自身的管理和质量方面把好关,否则,别人也不敢去用你的产品。
由传统零部件延伸到新能源关键零部件结论也是一样,否则等关键零部件都被外资占领了,再去仿别人的对自己的发展也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要。对于易损件滤清器、刹车片行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国内企业的水平还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滤清器产业。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不断的上升,所以易耗品的市场也非常大,制造成本和研发水平上都没有问题,主要在质量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并利用好我们的优势和质量,让用户放心。
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仍然乐观,应该有10%左右的增长。但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2010年的优惠政策年底就会取消,而房市、股市情况都不太好。所以就有一些人害怕政策变化突击买车、甚至还有囤车的现象,所以会造成2010年有30%~40%的增长。客观的讲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将会更加趋于理性发展,如果每年以30%~50%的增加也不见得合理,发展得太快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而企业也要逐渐走向正规化、理性化。
发展困境
商用车零部件企业是一个行业细分度较高的行业,大多为新兴的个体性企业。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而言,前期投入的资金压力已经很大,并且投产后的利润也不高,因此要想让它们加大研发的投入就相对困难。而且在一定时期内汽配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企业在原材料方面就需要支付很大一部分资金。
营销单一是由于商用车零配件企业受限于地区的条块分割,这决定了其只能通过点对点的模式维系客户关系。而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决定了零配件企业难以用大量投入来进行技术研发。全国性的重复建设使得零配件企业深陷价格竞争的泥淖,这造成了严重的资本浪费。一个完整的蛋糕被分得支离破碎,从而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进而使得它们赢利水平上不去,也难以在后续研发上进行大的投入。
但是尽管商用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但仍然有大部分企业能生存下来,其关键就在于整车厂的需求拉动。企业生产的毕竟是技术含量较少的零配件,人力成本和制造成本方面,对流动性资产的要求还是较少的。
整车厂的路径选择方面的问题也是当前零配件企业面临重重困难的重要原因。国内大多数商用车车企都是不管什么型号、类型的产品都做,这不利于产品细分,进而不利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细分,也不利于零部件企业潜心于某个细分产品。多数企业只看重当下的生产,而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一部分商用车零配件即使有技术、产品,也没有专利,它们甚至不懂得什么是专利保护。
当然商用车零配件企业的技术低端、利润微薄也与商用车自身特征有关。商用车不同于乘用车,商用车是一种投资工具,客户在购买时着重考虑的是它的性价比。只要它结实耐用,购置的费用能够最终有效地被使用中创造的价值抵消就足够了。所以商用车对零配件配置的精细化要求较少,技术含量要求也较少。但另一个现实是,商用车的精细化要求也开始渐渐出现。国外一些商用车巨头,在配置方面已经开始了精细化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国外许多大型商用车企已经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给国内商用车企业带来了重大挑战。在一定时期内零部件企业应该做的事就是优化结构,提升技术竞争力,加强市场渠道开发能力。
由于缺乏必要的后续资金来扩张产能,也没有足够宽裕的资金支持研发,多数零配件企业仍然限于点对点的营销模式,难以走出地区市场,更难以成为知名的零配件企业。难成大器的商用车零配件企业仍然挣扎于微利时代。在一定时期内,汽车零配件企业陷入了两个难以摆脱的怪圈:一个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造成零部件企业一对一的营销,其市场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在整个商用车产业链中没有决定权,完全沦为代工厂;企业耽于低价竞争,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反过来又增加了地方保护主义。第二个怪圈是低技术含量导致低利润,进而造成研发资金难以为继,反过来再造成技术含量不高。
这就是中国商用车汽配企业所面临的循环式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