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雕塑制作--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
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
作为造型艺术中雕塑艺术的特殊品种,城市雕塑艺术有其独特的一系列审美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影响到构思、设计、艺术处理等方方面面。因此,在研究许多具体问题之前,必须探讨城市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1)环境的特定性
这是城市雕塑的首要特点。城市雕塑作品是为特定的位置创作的,一般不能轻易移动变位。它只追求布置在特定环境中的艺术效果,不必要求去适应各种不同的位置。它必须结合于相应的特定场所的空间结构、性质功能、情调氛围以及尺度比例,从而与环境紧密地构成有机的整体。
诚然,也有的情况是作品先产生,而后选择环境。有的是同时进行设计。不管什么情况,都必须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许多城市雕塑之所以失败,是在于工作室中的效果与在室外环境中的效果出现大的误差,往往不是雕塑本身的缺点,而是因为与环境的关系没处理好。无怪乎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在看到他的一位雕塑家朋友的作品在工作室内和在室外环境的两种艺术效果时,感慨地说:“艺术家不应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这就是城市雕塑的作者应该具备的环境意识。
(2)材质的性
武汉雕塑制作:由于城市雕塑作品要在室外长期存放,决定了其使用的材质必须是能经风雨耐寒着的硬质材料。从城市雕塑的起源和功能上可以看出,人们正是着眼于它的性。物质材料的性用以承载所表达的思想观念的性,也保证了艺术形象的性。城市雕塑作品一方面固然是为当代所建,但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是为了千百年后的后代而制作,在遥远的未来仍将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许许多多的古代雕塑能保存至今,抵抗住了自然和岁月的侵蚀,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可借有许多作品却因人为的因素,如战乱、社会政权的更迭和政治的动荡而毁于一旦。
(3)内涵的时代性
由于有相对的性,城市雕塑常用于表现一些纪念性的重大主题和题材,用于表现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思想观念。从而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由此构成一部形象化的历史。透过历史上积累下来的许多的城市雕塑作品,可以深深感受到时代潮流的世事沧桑。
武汉雕塑制作提示:有一些城市雕塑作品,虽然不是政治性很强的题材,但因其形象有独特的感染力而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感。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为题材的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门前群像,构思并未被题材所局限,没有搞成这拼凑罗列的作品,塑造出了朝气蓬勃,势不可挡的气魄和从容豪迈的形象,有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鲜明时代特色。而曾获首届全国体育美展特等奖,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奖奖和国际奥委会“体育与艺术”奖的《走向世界》,表现的是竞走女运动员的体育题材,但却正是20世纪80年代开放了的中国大步走向世界的坚毅形象的象征。
(4)观赏者的大众性
城市雕塑是安置在室外的,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所以它不是为某一特定阶层准备的沙龙文化,而是街头的大众文化。它面对的是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千百万群众。因而,其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要使作品能激动群众的心灵,虽然不能要求让观众都百分之百地理解,也应让观者有深浅程度不同的感受。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公众和社区参与问题,美国等国在公共艺术建设的具体措施中,有相应的听证会等手段。这样可使公众不单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进一步与艺术作品达到情感上的融合。以尽可能避免发生如同《倾斜之弧》事件那样的辩论、诉讼导致拆掉的事件。当然,也应同时兼顾当前与长远,具有对群众审美的引导性。现代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分强调主观意识,应加以适当的控制。由里查德塞拉设计的作品《倾斜的弧》,于1981年在纽约曼哈顿联邦大厦广场建成。共艺术应是公共精神的载体,并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环境秩序而设计。通过《倾斜的弧》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公共艺术的权力是公众给的,权利者应为公众提供的艺术作品。
(5)视觉条件的特殊性
城市雕塑的特定位置决定了特定的视距和视角。如有的作品只能从远处,而不能从近距离观看;有的作品位于高处,不能有平视的视角。这时,必须考虑特殊的艺术处理,视差、变形,某些部位的拉长和缩短,某些部位的强调和减弱……某些特定的背景也影响到作品的艺术处理。
与室内作品较稳定的光照不同,城市雕塑作品的光照条件要复杂得多。一年四季阳光的照射,阴与晴、昼与夜、早中晚、晨曦与夕阳,光线都有明显的变化。城市雕塑作品要经受多变化光线的照射。从远看到近看,从平视到仰视,从正面到背面,从左到右,随着视角的变化,在观看过程的时间中,将展开不同的画面。从整体到细部,不同侧面的观看引导观众围绕欣赏,将形成序列化的长卷。结合不同背景组成许多富有表现力的画面。
武汉雕塑制作--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