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进入转型关键期,生态面临治理压力,民生投入不断扩容—处于降速换挡期的江苏如何破解改革攻坚中的这三大难题?刚刚结束的江苏“两会”上,记者紧跟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寻找改革创新的江苏探索。
行稳致远降速为转型升级留足空间
刚结束的江苏省两会上,江苏将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确定为9%左右,这是20多年来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江苏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调整到个位数。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徐山瀑说,作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的经济大省,江苏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性节点,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继续健康发展。降速是要为转型升级留出空间,既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又要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
无锡市棉纺织厂近年一直在扩大生产规模却仍有亏损,去年企业集中精力提高生产效能,不再满负荷生产,结果实现了扭亏为盈。江苏省人大代表、该厂厂长周晔珺说,把增速调低是江苏省政府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更加尊重经济规律,为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腾出空间。“我们要的不仅是增量,还有发展的效益和智慧。”江苏省人大代表、无锡市滨湖区委书记袁飞说,以新兴产业区的规划为例,政府以往通常会打造好平台和载体筑巢引凤,现在开始把这些科技文化地产交给企业来打理,转型升级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两会上,行稳致远已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比拼的是技术、人才、管理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结构调整就是更加接近这些市场发展的原动力,速度降下来,会走得更稳。”在省人大代表林向红看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行稳致远就是尊重发展规律的过程。
依法治污以常态机制倒逼生态治理
江苏两会期间,南京雾霾严重,环境问题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最终审议通过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对与环境相关的表述作出了多处修改。
江苏省人大代表贺风春长期从事园林设计,她认为,山水田园般的生活是许多人的向往,但是环境污染让人们难以畅想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治污成为江苏攻坚的难点之一,其实是要回答一个命题:一个经济发展的优等生,能否也能成为生态发展的优等生?
回答这个命题首先要从认识上转变。代表委员发现,最终通过审议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污染治理“任务繁重”改为“形势严峻”。他们认为,这一改动表明了江苏直面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从2007年太湖水危机开始,我们就在边治理边寻找治污良策。我们感觉到,治污既需要决心更需要耐心。”袁飞说。
治污还需要长效机制,在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下,省政府工作报告将“铁腕治污,科学治污”表述改为“依法治污,科学治污,铁腕治污”。徐山瀑认为,从强调铁腕到强调依法,江苏明确将以倒逼机制改善生态环境,有力度、讲科学的依法治理将成为常态。
老百姓的感受也是治污成效的重要标准。在苏南某沿江化工园,这里的气体排放虽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但由于气味比较难闻,群众依然反映强烈。最近,园区在环保部门的要求下进行了整改。“除了国标,"民标"同样很重要,群众的意愿必须得到充分尊重。”不少代表委员如此表示。
民生红利
一块财政蛋糕分给老百姓
改革创新从哪里入手?江苏两会上代表委员认为,要从老百姓最迫切的期盼入手,不仅要让老百姓分享改革的红利,而且应该是红利中占比的那部分。
2014年,江苏设立目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4.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1.6%……民生账本上的一个个高位增量,表明政府要把的一块财政蛋糕分给老百姓,这也是江苏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笃力坚持。2014年江苏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将提升到80%左右。
然而,光有数量上的投入还不够。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认为,民生红利来自改革创新。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注重对社会组织的关心和培育、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等,都需要打破条条框框,本着方便群众服务民生的原则放开搞活。
知疗法更要看疗效。省人大代表、南通市市长张国华介绍说,去年南通加大公用经费压缩力度,将省下来的经费投入民生领域,节前便拿出3700余万元慰问特困群众。“政府应当办好民生实事,要解难事、办实事、做善事,将更多经费和精力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民生应当是稳稳的幸福,江苏提出今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坚持有利于民生的GDP努力做大,不利于民生的GDP坚决拿下,这才是真正的调结构、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