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发布报告,裁定欧盟对中国紧固件反倾销措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这标志着中国在世贸组织起诉欧盟的案获得胜诉。
专家指出,在此次反倾销贸易战中的胜利,表明中国在利用WTO的“游戏规则”保护本国企业和关系经济运行的重要产业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既代表了中国对WTO的参与度进一步加深,也对其他遭遇反倾销的企业做出示范。这让中国在国际贸易的金钱和话语权博弈中更显成熟。
1“工业之米”遭遇“反倾销令”
2009年1月3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来自中国的螺丝、螺栓等紧固件加征平均77.5%—85%的惩罚性关税,征收期限为5年。税率于2月1日开始征收。这成为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之一。欧盟方面称,中国紧固件产品的“不公平倾销”,伴随着所谓“政府对原材料价格的扭曲”。而WTO此次则裁定,欧盟对中国商品是否按低于国内成本的价格倾销的计算方式不当。
碳钢紧固件有着“工业之米”之誉,俗称螺丝螺母。它是重要的机械基础零件,大到航天飞机、汽车和机械设备,小到桌椅板凳中都有使用。根据测算,在家电、汽车、电子元件、计算机、机械制造等众多作为当代工业重要支柱的产业产值中,约有20%的贡献率来自紧固件。紧固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的战略性产业。国内该类产品生产和贸易企业近1万家,贡献了100多万人的就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开始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的螺丝、螺母和螺栓等碳钢紧固件生产国,而欧盟是中国紧固件出口最主要、的市场。在这一惩罚性关税开征之前,中国对欧盟各国的紧固件年出口额约为6亿欧元。近两年来,由于欧盟对华企业实施的不公正待遇,中国紧固件行业损失巨大。
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出口紧固件数量为270万吨,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到了2009年,受欧盟高额惩罚性关税的影响,使得国内的紧固件有约90万吨的数量无法出口。造成全行业出口同比下降了43%,紧固件行业内的设备使用率也从之前的84%一度下降到70%左右。继欧盟之后,墨西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南非、哥伦比亚、土耳其等国相继对中国紧固件做出反倾销仲裁或调查,案件数量多,涉及对象广,中国紧固件行业和海外之间的博弈进入白热化。
与此同时,国外厂商借机以各种手段加紧抢占中国国内市场,内外交困之下,国内紧固件行业险象环生。有数据称,2009年初时,行内1/3的企业已经关门,1/3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以占据中国紧固件生产半壁江山的浙江为例,近两年来当地企业约有1/4的产品找不到出口的销路。
2 中国企业又将“迎来春天”
WTO的裁决出台后,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当天发表声明表示欢迎,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也在第二日发表谈话指出,此案中方胜诉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是中国产业的胜利,也是世贸组织规则的胜利。”
中国在世贸组织起诉欧盟案尘埃落定提振了企业信心,由于在欧盟修订贸易法前,无法再次提出反倾销,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反倾销的胜诉成为了中国紧固件企业出口增长的润滑剂,中国紧固件企业“迎来了春天”。紧固件龙头企业晋亿实业公告称,如果欧盟取消与WTO规则不符的立法和歧视性反倾销措施,必将有利于公司及中国紧固件产品继续对欧盟地区的出口业务。
欧盟对中国紧固件的反倾销打压并非始于2009年。早在2007年11月9日,中国就遭受了来自欧盟对紧固件的反倾销打击;2008年11月,欧盟再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些举措都在中国紧固件企业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引发了强烈的波动。同时,在2009年1月这一规模的紧固件反倾销案爆发前后,其他WTO成员方,尤其是美国、印度和欧洲国家对中国提出的反倾销诉讼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他们共针对中国提出了77项申诉,价值总计为98亿美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难理解中国为何决定提交首份针对欧盟的申诉。而“起诉欧盟案”的胜诉,用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紧固件分会会长冯金尧的话来说,等于是给欧盟戴上了“紧箍咒”,让欧盟今后难以再对中国企业采取违反规定的做法,这有利于改善中国紧固件企业的出口贸易环境,除了紧固件产业,也为其他领域的企业反倾销案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争取“翻案”的机会。
紧固件行业目前已经迅速转入敦促欧盟执行WTO裁决的阶段。7月18日,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紧固件分会已发表致欧盟理事会的公开信,强烈要求欧盟立即取消对华紧固件的歧视性反倾销的措施。协会冯金尧会长还透露,近日正忙于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要求欧盟取消对华紧固件企业征收反倾销税。
3 练好内功方能反击“大棒”
从此次中欧反倾销之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行业的主动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几乎就在欧盟对中国紧固件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的同时,2008年12月,国内紧固件企业也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了反倾销申请书。2010年6月28日,商务部公布了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碳钢紧固件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决定自2010年6月29日起,对进口自欧盟的该产品征收6.1%至26.0%不等的反倾销税,期限为5年。虽然征税额度不高,对国外企业出口到中国的紧固件产品影响有限,但业内人士认为这明确表明了中方的立场,为后来反倾销诉讼的胜利给予了助力。
而如何更巧妙地驾驭市场经济的规律和不同国家之间利益的分歧,也是此案例提供的一种启示。实际上,欧盟对中国紧固件征收的高额惩罚性关税,在内部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2008年12月举行关税案投票时,14个欧盟国家投了赞成票,12国反对,1国弃权,优势极为微弱。当时就有外交人士指出,“这是关乎经济利益的表决。中国、欧洲进口商等都对此表示了异议”。
记者采访发现,在国外反倾销事件频频发生之后,许多紧固件企业一方面将销售的重心转向国内,并且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开始走高端产品之路,在发展替代进口上下功夫。据统计,今年1-5月中国紧固件出口累计为1011350吨,金额17.35亿美元;进口紧固件113566吨,金额11.94亿美元,可见发展进口替代的潜力相当巨大。
今年是我国加入WTO十周年,但国际上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大棒近年却挥舞得越来越频繁。专家指出,欧美国家贸易救济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反映到税收条款上就是反应激烈,力度较大,征收比例高,国内企业如果拿不出有理有力的应对措施,就会步步受制,极难打开局面。此次紧固件行业主动出击并最终胜诉,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为在WTO的框架内如何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事件始末
欧委会于2007年11月9日发布公告,对中国碳钢紧固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2009年1月,欧盟决定对中国碳钢紧固件产品征收26.5%至85%的反倾销税。
同年7月31日,中国将欧盟有关立法及反倾销措施诉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此案成为中国在世贸组织起诉欧盟的案。
2010年12月3日,世贸组织专家组发布裁决报告,支持中国在单独税率问题上的全部主张及紧固件反倾销措施方面的部分主张。
2011年3月25日,欧方提出上诉。3月30日,中方就未获专家组支持的问题另行提出上诉。
7月1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发布报告,最终裁定中国在与欧盟关于紧固件的贸易争端中胜诉。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7/31/807111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