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中国化肥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原料上涨、能源短缺、物流成本高涨、通胀压力持续增强等宏观经济环境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公敌,然而化肥行业却有其特殊性,季节性强、流通性差、进退机制缺失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长期存在。
尽管市场调节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农业保护政策压制化肥等农业物资价格的上涨,化肥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补贴政策以及化肥的延伸政策的缺失使化肥生产处于长期亏损,而依靠高污染、高排放、高浪费、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更是为化肥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小、利润逐渐萎缩雪上加霜,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管理运营水平成为限制中国化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前瞻网表示,我国化肥产业“十二五”发展重点已初步确定,其中企业整合和重组将成为重中之重,计划到“十二五”末,氮肥企业数量减少到200家以下,磷肥企业数量减少到150家以下。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通常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据中国国情,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不大,虽然中国尚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但大多存在投资多、难度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中国粮食增产必须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
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化肥是农业生产最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物质投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UAO)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约占40%~60%。中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化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1998年化肥产量已达2956万吨(纯养分,下同),占世界总产量的19%,居世界位;中国1998年化肥纯养分使用量达3816万吨,也居世界位。
虽然中国的化肥总产量和总用量方面居世界位,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化肥合理使用技术上也处于的位置,反而,恰恰相反,中国部分农村在施用化肥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造成了化肥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农业成本,使农民的收益下降,亟待改变。
中国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对化肥的需求将持续增加,2006年中国将全部取消农业税,随着粮食价格上升,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预计2006年化肥需求将达5000万吨。2005年1~6月份中国化肥出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1~6月份全国化肥总计2411.98万吨,同比增长11.7%。其中氮肥产量1752.49万吨,同比增长10.4%,磷肥产量544.1万吨,同比增长9.6%,钾肥产量113.4万吨,同比增长高达54.5%。
影响化肥生产和流通成本的能源、原材料、运输等诸多因素还将继续起作用,因此2005年化肥价格继续上涨的压力不小。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为稳定化肥市场价格,保护农民种植收益,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调控力度还将加大,化肥市场价格的上涨空间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
2005年推动化肥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有化肥需求的增加、化肥生产成本增加、结构性供给不足和国际肥价持续上涨;这些因素2006年还将继续起作用,因此2005~2006年化肥价格将会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由于消费量的稳步增长,国内产能供应缺口仍将存在,特别是钾肥、磷酸二铵和NPK合肥仍要靠进口来满足需求。中国化肥的市场需求仍有很大的需求增长空间。中国化肥面临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为中国化肥生产企业改善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提供了很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