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型超市,最早产生于1930年的美国纽约。1930年8月,美国人迈克尔·库仑(MichaelCullen)在美国纽约州开设了家超级市场——金库仑联合商店。当时,美国正处在经济大危机时期,迈克尔·库
仑根据他几十年食品经营经验设计了低价策略,并首创商品品种别定价方法。他的超级市场平均毛利率只有9%,这和当时美国一般商店25-40%的毛利率相比是令人吃惊的。为了保证售价的低廉,必须做到进货价格的低廉,只有大量进货才能压低进价,迈克尔·库仑就以连锁的方式开设分号,建立起保证大量进货的销售系统,他首创了自助式销售方式,采取一次性集中结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超级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1]
中国的超市文化
中国大陆是在世界上比较迟引入超级市场的国家,在开始超市的发展前,中国大陆人民多数在一些杂货店购买日常生活的货品。但在90年代初期,超市文化渐渐“入侵”中国大陆,外国的超市开始进驻经营 沈阳大型超市,如法国的家乐福超市。在后几年时间,已有中国大陆的超市公司,如在广州天河开业的好又多量贩等,而回归后的香港一早就已兴起超市文化,故香港一些超市,如百佳等亦有北上开设分店。中国大陆的超市多数为大型式,与香港的小店不同。中国大陆超市的货品多至有电器的售卖,一般中国大陆超市至少有2至3层,中国大陆人们已习惯往方便的超市,而少去街边的杂货店。然而,中国大陆为了“绿色奥运”而执行的“零胶袋措施”减少了人们在超市购物。
加拿大的超市文化
因为加拿大人较为喜欢在连锁商店购物,所以大部份的超级市场都是由大集团连锁经营的,加拿大的超级市场大至上分为三类:货仓式超级市场、地区性超级市场及少数民族超级市场。
1、货仓式超级市场:这种货仓式超级市场通常占地数十万平方尺,用接近批发的价钱售卖各特大家庭装的食物,家庭用品、衣服、家具、甚至电器用品。这类超市在一个城市里通常只会有两至三间分店,而且位于离市中心较远而没有公共交通公具的地区。因加拿大天气寒冷,很多家庭都习惯每星期甚至每月驾驶车辆到这些货仓式超级市场购买大量食品及日用品。
2、地区性超级市场:这些地区性超级市场规模较少,但分店遍布每一个社区,有些地区甚至会有三至四间属于不同集团的地区性超级市场。因为货仓式超级市场只会售买家庭装的东西,一些小家庭通常会到这些地区性超级市场购买份量较少的食物及用品。而且这类超市分店较多地点方便,加上一些新鲜食品如肉类,水果等等存放期较短,所以很多人都会每隔数天到这类超级市场购买新鲜食物。但因为地区性超级市场规模较少,所以产品的售卖价钱会较高。
3、少数民族超级市场:最后一种是售卖非主流食品的超级市场,通常都是家庭式经营的。因为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所以这类售卖民族食品的超级市场拥有很大的生存空间。这类型的超级市场规模通常比地区性超级市场较少,而且只会售卖某一种民族的食品及少量主流社会的西方食物。沈阳大型超市因为大部份少数民族超级市场都是家庭式经营,所以全市甚至全国只会有一家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