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美术》杂志社编委 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
我和叶维兄是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有相同的职业:叶维兄在美术出版社做了多年的编辑,我是在《中国画》编辑部干了十年。辛苦为人做嫁衣的况味是一样的,但是,辛苦归辛苦,能为广大画家做一点事,帮助扶持过那些有才华的青年,结交了很多画界的朋友,这又是令我们想来就感到快慰的事。做编辑是辛苦的,对于当年学画的青年如叶维兄未必是理想的工作,但我们生活在那个只许“听话”的时代,个人的爱好、理想、前途、命运,并非个人能说了就算。所以,叶维兄的绘画才华,一直未得彰显,但我知道,那些年里叶维并未因工作的忙碌而松懈自己在艺术上的理想和追求。我常常在画家们的活动中看到他不停地写生作画,积累素材,也不断地看到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探索。实际上他是在积累能量,为他后来的一飞冲天做了很好的准备。
江苏历来是人文荟萃的首善之区,自古吴越文化积淀深厚。自有画家的记载以来,沿太湖周边长江沿岸地区出现的大家、名家难以数计。从三国东吴时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到元代的倪云林,从明代的吴门画派、清初的金陵八家到20世纪蜚声画坛的新金陵八家,对于中国画的发展都起到过重大影响。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成为中国画发展的新契机,江苏中国画的发展,随着大批赋有才华受过良好训练的青年画家的登场,日趋成熟的中年画家的稳步提高,使得江苏中国画总体水准与活跃程度都保持在很好的状态。不久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盛大的新金陵画派展览会,包括叶维兄在内,推出的名家都是从艺数十年,艺术锤炼精湛,生活积累深厚,在席卷当今画坛的市场大潮中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向心目中的高峰攀登,他们的成就令人感奋。正是在这次画展上我近距离地欣赏了叶维兄的山水画,对于他这些年来的苦心追求和进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叶维兄原名毛逸伟,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他的家乡江苏常熟是的虞山画派的发祥地,在近古的山水画史上影响巨大。这种传统影响效应被人们称之为钟灵毓秀、地灵人杰,这在叶维兄身上也体现出来。叶维兄就读的南师美术系前身是徐悲鸿先生任系主任的前中央大学美术系,教学体系严格,师资阵容强大,他幸运地受教于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等大师,不但在专业上基础厚实,而且在艺术上有高的起点,对于艺术家来讲这一点更为重要。
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原因或在于对待传统和西化的认知方面常常为政治的、社会的因素所扰动。但是,中国画这个民族文化的品牌其内在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稍作回顾便可发现在百年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发展和进步堪称空前,其中以人物画的变化为,其次为山水和花鸟画。现代人物画得益于融合西法这是众所周知的,山水画则是从清末的衰颓中经过几代画家不断反复的从自然和传统的交错取舍的探索中,演化成今天画坛这个状态。提倡写生、亲近自然是20世纪山水画摆脱僵化程式问题的主要办法,促成山水画的面目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过,由于不同类型的画家对于表现自然和传统风格之间的理解和定位不同,其结果也就很不一样。新金陵八家当年所以取得成就,当然和五六十年代几次重大的写生活动有关,画家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胸襟,活跃了创作灵感。而更为重要的是画家们对中国画的精神内涵的理解以及传统语言规律技法的把握,明显高出常人许多,所以随着时光流转,人们的欣赏要求不断提高和变化,但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八家的历史地位没有动摇且更为崇高。叶维兄多年来在艺术上苦心探索、寻求自己的道路,并与前辈们的高度相衔接,进入了人生和艺术的成熟阶段,在山水画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开拓,是值得肯定的。
叶维兄的家乡常熟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物阜民丰,风光秀丽,是值得骄傲和留恋的,更是他最为熟悉的地方。多年来他一直把太湖周边这一带缠绵无尽的山色湖光帆影、小桥流水人家的梦幻般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应该说这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任何成功的艺术创作,其前提必然是艺术家对要表达对象的熟悉、深入的了解和广泛的兴趣。当下山水画家们由于财力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许多人为了寻求独特的景观往往不辞辛劳险阻到人烟罕至的地方去写生拍照,以为这样便可画出上乘之作,但结果未必理想。问题在于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交融的情感的表达,和富于精神意蕴的意境塑造,所以画家能够潜心于自己熟悉的生活之中,深入地去开掘,努力发现别人没有注意、没有发现、没有表现过的东西。在有才华的、虔诚的艺术家眼里的大自然,永远鲜活生动充满活力,具有无穷的魅力供人们去发现。而如何去表现、去画,又是供给画家驰骋神思的无限的天地。这或许就是我们欣赏叶维兄的锦绣江南图画的时候,深深的被他的艺术所吸引、所感动的原因。
和叶维兄相识多年,感到他身上除了南方人的和悦聪敏之外,更多的是重情、爽朗、开阔和大气,这样的气质也表现在他的艺术里。观赏他的作品,仔细地翻阅他的画集清样,个感觉是浓浓的乡情,是任凭无情的岁月怎么洗磨也不会减损分毫的情感,那是童年的水乡和月光,荡漾的小河里是黑瓦白墙的倒影,石拱桥上奔跑着的是童伴的身影。在他的画里是浓浓的乡情,更有一缕缕隐隐不尽的乡愁,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的情怀。现代化的发展迅速改变着城市和乡村的面貌,几时睽违的故乡变得生疏起来,点滴的乡愁凝聚着岁月的沧桑,在叶维兄的画幅里被我辨认出来。在《太湖渔帆》(1996)、《水巷琴声》(2005)、《霜月江南》(1989)、《小巷深处》(2005)、《金秋红叶》(2004)等等画里的朦胧月色、片片渔帆、临水人家和弯曲小巷的石板路,如同江南丝竹般细细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突出表现了画家的宏大追求的代表作品里,叶维兄充分地展现了他气质中开阔大气、吞吐酣畅的一面。
多年来,当代画家积累了不少描画江南水乡的经验,前有钱松、宋文治诸大家之作已成经典。也有一些画家笔下的江南水乡着意于明丽秀美的风光,笔致轻柔,色彩曼丽,然大多柔媚有余而骨力不足,秀润有余而中气欠缺,不耐久观。叶维兄画水乡多年,累积大量的素材和探索心得,仍然不断地寻求突破。在苦苦求索之际,他讲有一次登上虞山,极目四望,忽然之间心胸豁然通透,这令他十分振奋。正如稼轩词中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在“千百度”的寻求之后方有“蓦然”的成果,对于大多数的艺术家来说,几乎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我设想画家在虞山的高处看到的湖光山色、烟波浩渺的博大气象,绝非在曲巷小园、盆景深院的低回中所能觅取,恰好被叶维兄得到似乎也是缘法,然进一层想,登虞山而远望的画家怕不止一人,叶维兄能得此灵感并能表现在画面上,首先是与他个性爽朗、胸怀豁达有关,其次与他积数十年的修炼、素材丰富、功力深厚有密切的关系。把江南水乡画得浑然大气、风情万种而不失其独特表现,叶维兄的努力得到了成功。像《碧波江南》(1999)、《小河弯弯》(2000)、《鱼米之乡》(2003)、《茉莉花香江南》(2005)、《百桥千帆》(2005)、《春来沙家浜》(2006)、《自然怡得》(2006)、《春风又绿江南岸》(2007)、《江南碧玉图》(2003)等作品,无论画幅大小,而开阔宏富气象万千则是共同的。宗炳说,“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即是中国山水画里“以小观大”的道理。这些作品把传统的平远法、深远法运用得很成功。此外,不能不提到的是叶维兄的笔墨功力精湛,运笔中锋骨力强悍,墨彩使用恰到好处,是作品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当然,艺术家的才华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我也喜欢他墨色浓郁或意兴淋漓的作品,激情流露浑然一体,不可多得。如画集中的《瓜熟时节》(1987)、《江南瑞雪图》(1990)、《云林清晓》(1993)、《翠谷人家》(1997)等都是传神之精品。
叶维兄画集出版在即,画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谨就他的“水乡江南”部分,勉力写一短文表示祝贺。叶维兄正当盛年,艺术成熟精力旺盛,相信他大丰收的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