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关注朋友、网上购物、查询信息……如今,一打开朋友圈铺天盖地的都是“代购”,这些也许各取所需,还可以理解,不喜欢屏蔽便可以。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朋友圈来进行诈骗,以免费送礼品、送流量等诱饵吸引大家,殊不知,当你以为领奖成功时,已落入了对方设置的圈套——
【新闻】朋友圈买卡四人被骗万元
近日,某媒体报道了一则《无限流量卡能用三年?冰城4人朋友圈买卡共被骗万元》的新闻,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一时间朋友圈“免费送”的骗局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据报道称,哈尔滨4名市民就因为轻信了朋友圈发布的广告,每人被骗走2000多元。据4人回忆,当时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则广告:“这张联通4G卡仅售560元,能同时供10个人分享流量,3年内上网不花钱,流量无上限。”市民小张在朋友圈上看到这条广告后动了心,对方称:“此卡是联通公司内部贵宾卡,市面上没有销售,数量有限,使用期限三年。”
随后,小张通过微信转账,购买了一张“上网卡”。8月1日,小张收到了一张快递来的手机卡,却发现这张卡并不能上网,根本不能用。小张立即联系了卖卡给他的微友“一枚小P”,谁知对方告诉他,购卡后还需充值2000元激活卡。小张想,如果不交钱,那之前的560元就白花了,而且2000多元钱能免费上网3年,算起来也挺划算的,于是再次给对方转账2000元,但在支付成功后,卖家便消失了,无论小张怎么发微信,对方都不再回复。
据哈市公安部门称,近期还有3名市民像小张一样被骗。黑龙江联通哈尔滨分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联通公司从未推出无限制上网流量卡,微信朋友圈出售的卡属诈骗。
据哈市警方介绍,这种新型连环电信诈骗,先以“售卡”为噱头,骗取少量现金,再以“激活卡片”诈骗大额现金,同时获取受害人的收件地址、微信账号等信息,或进行下游诈骗。
【遭遇】转发就免费送,结果被骗了
近日,大连市沙河口区某酒店在微信平台发布了一条信息称:“‘积赞’好礼送,凡是关注本酒店微信,转发酒店任意经营资讯,集够相应的‘赞’就能获得我们送出的好礼,集30个或30个以上即可获得商务自助午餐券一张。”张女士攒够30个“赞”,持手机截屏到酒店领取免费餐券时,酒店却表示不符合活动要求不予兑换。
张女士大为失望,认为酒店事先表述不明确,遂向沙河口区消协进行投诉。经调解,酒店最终同意为张女士兑换免费餐券。
据了解,与张女士有相同经历的人并不少。一个月前,鞍山市民金女士到某婚纱影楼准备拍婚纱照,原本看好了一个3999元的摄影套餐。在婚纱店的宣传单中,金女士发现,婚纱店正举行一个活动,只要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婚纱店的指定广告信息,集齐90个“赞”,就能获得500元的代金券。于是,金女士用三天时间发动亲朋好友,终于集齐了90个“赞”,准备拿代金券,冲抵3999元套餐部分现金。但在第二天去兑换代金券时,商家说数量有限,只有2个名额,都发放完了。“活动也不写清楚,否则我也不费那个劲儿了。”金女士最终也没拿到奖品。
支付15元运费,太阳镜竟然是“夜市货”
与张女士的遭遇一样,市民吴女士也遇到了这样的骗局。市民吴女士的朋友圈里,经常有人发一些时尚的消息,就在前几天她看朋友圈里有一个活动,说是转发免费送你眼镜,“我看图片,眼镜还是挺不错的,就合计转发呗,也没啥损失。”吴女士说。
朋友圈里的信息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本公司举办周年赠送活动,现在只要加微信的新老用户,都可以免费获得明星同款太阳镜,数量有限,请大家帮忙宣传。”信息除了文字,还有很多人戴着这款眼镜的图片,从照片上看,这款眼镜的样式是雷朋的。
吴女士根据上面的提示,按照流程转发信息并把地址都发了过去。没过几天,吴女士就收到了快递,但快递员说要支付15元的运费。“我当时感到非常奇怪,不是免费送吗?怎么还收运费呢?但后来一想,都运过来了,也不差这15元了,就付了钱,收了眼镜。”
吴女士打开了快递发现,标签价格显示200多元的眼镜竟然没有眼镜盒,只是用一个眼镜袋装着,包装非常一般。随后,吴女士拿着眼镜到家附近的眼镜店询问,工作人员对吴女士说,这个太阳镜顶多也就值20块钱,夜市上好多卖的就是这种,如长期佩戴可能对眼睛有伤害。
【盘点】朋友圈骗局还真不少
据记者了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朋友圈进行诈骗的还有很多。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这些无耻的“领奖诈骗”手法还真不少,比较热门的是以下几种:
骗局一:“送小米充电宝”
最近,有人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送“小米充电宝”的活动,活动很简单,只要用户关注公众号后,按要求发送图片到朋友圈,然后截图回复公众号即可。该用户完成这一操作后,收到公众号的提示,让用户登录一个网站,填写个人信息后才能领取“小米充电宝”。当用户登录网址留下个人信息,并按照提示支付了15元“快递费”之后,却一直没收到货物,这才发现受骗。
那么,人们是如何受骗的呢?骗子的具体诈骗过程是这样的:
步,当你添加“xiaomi548”微信号后,对方获得你的微信号。
第二步,等你按照步骤完成中奖条件后,对方会获取你的手机号码,微信会向你的手机发送验证码。
第三步,然后对方拨打你的电话,说是他们和微信联合搞活动,为了防止一个人多次领取电源,请输入“你刚刚收到的验证码”。
第四步,当你傻傻说出验证码后,对方开始放音乐给你听了,让你耐心等待,而另一边,骗子早已盗取你的微信号。
更可怕的是,你的姓名、地址、手机号码都泄露了,而且你的微信钱包和捆绑银行卡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安全威胁。
骗局二:朋友圈免费领iPhone6
相比小米充电宝,免费领取iPhone6的诱惑力更大。同样是在朋友圈中,一位网友发现有好友发布了一张“免费领取iPhone6手机”的广告。领取要求很简单,就是在朋友圈中再发一条如图中所示的朋友圈,并截图发给这个公众号。
这位网友按照提示完成了操作,并将邮寄地址也一并发给了公众号,正当他欣喜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iPhone6手机时,这个公众号又给他发了一条信息,称需要先支付20元钱。“连20块钱都不放过。还故意发通知,称所剩名额不多。如果真转账了,那就真是交了‘智商税’了。”这位网友愤怒地表示。
骗局三:免费领香奈儿口红
最近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出现了“香奈儿口红试用”的宣传广告,不少爱美的女生认为这是免费领取国际香奈儿口红的机会,却不知骗子已经精心构建了一个圈套等你入局。心动的用户往往在申请领取之后,还在对方提供的网页上填入自己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结果不但收到的口红是假货,还为此支付了16元的“快递到付”费。
实际上,这16元并非快递费,而是“代收货款”,也就是说,骗子利用微信朋友圈打着“免费领取”的幌子做起了虚假销售的勾当。
【律师】若有书面承诺可以起诉
辽宁华君律师事务所律师高阳表示,通过微信发布不实信息、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算是不当、违法宣传损害消费者利益。
目前手机微信上流行的此类消息,从性质上来说,绝大多数是商家利用亲朋好友的微信社交圈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商家在微信平台上发布具体的信息,从法律角度上来说,是一种要约行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商家的点赞送礼行为系民事要约,用户完成商家指定的行为,就表示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商家必须依法履行,否则就属于违约行为。如果商家拒不履行承诺或者有额外的附加条件,就存在失信行为,或者涉嫌消费欺诈。参与者应当保存好相关证据,到工商部门投诉,甚至可以选择到法院起诉,从而要求商家履行承诺。
双方在没有签订合同之前,不要相信任何口头上的承诺,如果可以证明对方有书面承诺的话,可以依法进行起诉。对于微信公众账号推出的转发赠礼品的活动,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以免上当受骗。
在此提醒,参加“积赞”活动不能太贪图小利,注意保护手机存储的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安全。“积赞”前对商家进行了解,选择信誉较高的经营者,选择本地经营者,双方发生消费纠纷时维权较容易。详细阅读活动的内容,尤其是活动有效期、参与细则、兑换方式及限制条款等。在集满“赞”后,要通过转存、收藏、截图等形式保留证据,如发生纠纷,可通过投诉、举报等方式解决。
【链接】警方公布六大类微信诈骗手段
代购诈骗:声称“海外代购”,待顾客付款后,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为由要求加付“关税”,顾客钱付了,但再也收不到货品了。
盗号诈骗:冒充家人联系,并以各种理由要钱。
点赞诈骗: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所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网站就会自动消失,目的是套取人们的真实个人信息。
假公众账号诈骗:在微信平台上取类似“交通违章查询”这样的公众账号名称,让人误以为这是账号,然后进行诈骗。
二维码诈骗:以给顾客返利或降价为饵,发送商品二维码,实则是木马病毒。
身份伪装诈骗:一般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通过搭讪骗取感情,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