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喜欢游览各地的大好河山。而更多的人会发现,我国的雕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慢慢从收藏性质转换为大众艺术,悄悄地出现在城市的环境里。即作为一件艺术品的存在,也同时以旅游风景的身份展现在大众的视线里。 “全球一体化”的出现,更使雕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慢慢拉近,这是整个社会的一大进步。小到路边的十二生肖作品,大到一个地区的纪念碑,也就是说,雕塑本身就与旅游融为一体,成为城市旅游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近一点,中国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已成为中外家喻户晓的以雕塑作为旅游区经典典型。说远一点,《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民赠给美国人民的礼物,是自由的象征,女神像高46米,连同底座总高约100米,是那时世界上的纪念性雕塑。而现在,这座女神像已经成为美国人的一个符号象征,全世界的一个符号。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雕塑进入大众的眼帘,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而这些雕塑有的平庸无奇,有的却表现独特,新意怡人,从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们徒步在公园、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的时候,可以领略到与该主题相密切联系,表现方式不一的雕塑。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雕塑已经不再受某种风格的制约,很多旅游区的雕塑大多突破常规,在注重突显该旅游区功能的同时,更为注重独特风格的发展和富有创意的设计。 今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雕塑会以各种姿态冲击人们的视眼。而旅游业作为一个城市的第三资源,将更重视雕塑的设计与摆放。 一、 雕塑在旅游资源与开发中的起源与发展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文化中,雕塑几乎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石头工具的出现不仅彻底地把人类与动物区分开,而且打制的石头工具已经具有雕塑的特征。而真正意义的雕塑的出现是后来人类对形象的创造,这时的人们不是直接描述自然,而是表达他们的主观概念和心中的想法。现阶段,很多旅游区为了丰富本土的文化内容,就不断更新精神文明的需求。于是,雕塑在旅游资源与开发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雕塑是以三度空间的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可视而且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当雕塑以一件艺术品的形象摆放在旅游区的公共场所时,就具备了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的开端。由于它外部造型之单纯和观念概括之纯粹,因而对于培养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间接地认识社会生活具有特殊的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雕塑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潜力会很大。以后她不仅作为旅游区的一部分,还会逐步以整个的旅游景点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就增强了雕塑在旅游景区的艺术客观性。 (一)、雕塑在旅游区中的主要特征 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施有机结合。自然风景、古典园林、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饮食、宗教、地域文化等都是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①而雕塑以它独有的表达方式出现在各个旅游区的时候,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⑴ 形象美 雕塑作为旅游区的一部分,它具有形象美。所谓的形象美,泛指地象、天象之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综合美。可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野等价值特征。旅游区的雕塑安放是参照当地的文化背景展开的。好的雕塑形象将征服世界各地游览者的眼睛。 ⑵ 色彩美 怎么样把旅游区的雕塑在观众的眼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就需要色彩的搭配。色彩是雕塑的外表。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文化。色彩将主导整个雕塑的生命。一座有活力的雕塑将给整个旅游空间创造气氛。 ⑶ 听觉美 在旅游区,我们会发现有些雕塑在设计上会考虑到旅游者的听觉。突破了以往常规的静态为主的视觉效果,从而渐渐走向动态美。动态美可以把观赏者的心情与雕塑独有的情趣相结合。使该旅游区富有听觉上的情致。 ⑷ 协调美 ① 物态协调美:是指人类为了审美的需要,对自然风景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以协调和强化整体旅游资源的审美效应。 ② 心里协调美:是指通过自然风景联系到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来反映崇高的风尚、道德、伦理、情操、美好的心灵等,给人以心理上美的享受,进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⑸ 风情美 一座成功的雕塑创造的风情美具有以下特点:①独特性;②神秘性;③真实性;④体验性。 (二)、雕塑在旅游资源中审美方法 ⑴定点——散点法: ①定点透视法——静态观赏。 在欣赏旅游资源时,找到一个准确的审美视角,选择欣赏点。 ②散点透视法——动态欣赏。 在运动中观察旅游资源,表现出旅游资源观赏的流动性。 ⑵分离欣赏法: 在旅游资源审美中,将特定的对象从周围的现实背景中抽取、剥离出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来观赏,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 ⑶联想——想象法: 联想——想象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方法,它可使旅游者享受到一种“活化”的形象,使美感得到深化。 ①联想欣赏法。 主要指旅游资源以一种“感性魅力”来触动观赏者的生活积累,这种触动唤醒了观赏者所直接感受的对象(旅游资源)与自身的审美经验记忆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产生出新的审美对象。 ②想象欣赏法。 想象主要表现为,不仅感知直接作用于观赏者的旅游资源,而且还能在观赏者的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⑷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对旅游资源的高质量的欣赏,是旅游资源审美中令人陶醉的境界。 ① 触景生情 观赏者在旅游资源审美中,由于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的触发,而引起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其特点为“因物起兴”;一是不同情感对应于不同的对象形式结构;一是不同的美感有着不同的心理基础。 ② 缘情择景 是指旅游者,根据不同的情感需要,选择合适自己特定情感需要的旅游资源雕塑,寓情于景,把内在的情感投射于外在的旅游资源上。 触景生情与缘情择景的区别;触景生情使旅游资源得到了情感形式,而缘情择景却使情感得到自然形式。 二、雕塑在旅游资源与开发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旅游区的雕塑规划逐渐成为现代城市规划部分探讨的话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社会上人们对雕塑规划认识尚未成熟。现就对雕塑规划在旅游资源与开发中的体现进行探讨。 当今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各地旅游区建设改进,美化环境已经在火热中进行,旅游雕塑是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的象征,是城市环境中的一颗亮点,是美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旅游雕塑规划已成为一个新的名字。如何做好旅游雕塑的整体规划,已是各城市城建部门苦苦探讨的话题。 (一)、旅游雕塑规划与景观美学互为关照 景观美学主要研究有关景观建设和保护、利用和观赏、管理和发展的审美问题。从审美客观来说,景观就是人们审美观赏山水、园林、建筑的综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型。从审美主体来说,景观就是对课题审美的组织、开发、关照和评价,包括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两大部分。因此,景观美学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一方面,它立足于观赏者和观赏经管的审美关系,既研究观赏主题的审美心理特征,进而研究观赏课题与观赏主体对立统一所构成的景观审美意境,还研究景观开发、保护、利用、管理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它围绕景观审美的基本问题,把直观的、感性的、实践的审美经验感受上升和发展到审美理论的高度,构成系统的景观审美理论体系,同时又运用审美理论指导景观审美实践,解决景观建设和保护、利用和观赏,管理和发展中带有普遍一般性审美问题。 雕塑在旅游资源规划中,如何运用景观美学观点做好城市整体规划,是我们大家研究的主要课题。首先要以城市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主题。中国民族文化有着仿佛而悠久的景观审美传统,我国景观审美体系是世界三大文明系统之一的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谈中见蕴藕,细腻中见性愚”,神游物外,天地合一,升登景化情,意无穷,所谓圆意广的哲学、情论、审美、三合一的境界,常常视为我国传统审美意境的。其二,汲取国外城外城市雕塑规划中的精华。西方学者和艺术家对自认风景空间的认识直接来源于数学和几何学,并且将空间视作同实体一样的具体存在。他们对风景形象的线条、色彩、块面和体量等方面。总之,国外城市雕塑与园林建筑的关系,一是园林以比较几何形状和轴线,主要景观雕塑分布在中轴线上;二是建筑为主,各种建筑群构成主体,雕塑在建筑群起装饰点缀作用;三是花木配置工程化,大量使用动态水,雕塑与环境自然结合;四是建筑、园林、雕塑虚实结合。这些有规划的设计是富有哲理性的,并含有根据的。 景观美学在旅游雕塑规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哪个角度研究,都是具有意义的。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各城市历史文化不一,应根据当地实践的历史文化,在保护历史估计的基础上,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大量的汲取国外的园林精华,创造出当地的建筑、园林、雕塑新文化新风格,符合百姓的审美观,达到艺术设计的境界。 (二)、旅游规划是雕塑规划的必要前提 要想做好城市旅游雕塑规划,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决定于城市发展的大局,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就要对城市的组织空间进行策略型设计,确定组织城市空间的具体内容,如城市发展的北京、功能、形态、结构、景观、公共环境以城市景观标志及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城市空间形态格局、构造景观系统、布置人文活动体系;另外对城市的道路、步行街、建筑风格等进行整体设计。在完成整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局部设计,详细设计主要是对总体规划设计进一步具体化,主要解决设计内容是:一、建筑形态的设计,确定建筑群的大小,高低与周围环境的影响。二、公共空间的设计,公共空间受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尺度的影响。三、道路、交通尺寸设计,并对交通标志进行提出要求和建议。四、绿地、休闲公园,主要是确定对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的比例。五、城市的建筑与色彩,确定策划那个是色彩机理风格,突出城市色彩的个性。六、确定城市的主要景观及城市标志景观艺术的位置。在做好城市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城市规划,城市雕塑规划,要与城市整体详细规划同步进行。在这阶段,规划师们要与专业的景观环艺设计师,专业雕塑家密切配合,以完成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艺术合一的城规答卷。 (三)、旅游雕塑在艺术造型上分类以及雕塑规划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雕塑造型学艺术范围已延伸,它是环境公共艺术代名词,是雕塑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建筑学等学科的边缘艺术,它主要研究的方向包括建筑艺术造型,自然山水与人工景观造型、植物造型、桥梁造型、广告造型、标志造型、公共设施造型、灯光造型、环境雕塑造型等。 ① 标志造型,旅游区主题雕塑造型:旅游雕塑规划也要分总体规划上进行,主要确定旅游区的主要景观造型标志或旅游区主题雕塑。城市旅游区标志造型;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中国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它是一座城市旅游区的文化历史和城市形象的象征;城市旅游区主题雕塑:如香港的紫金花雕塑,深圳的孺子牛雕塑等,它是城市植物特点和时代精神的象征。城市旅游雕塑在艺术形式上有抽象、意象、具象之分。 ② 园林雕塑:园林雕塑实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中进行,是雕塑家园林设计师相互配合的产物。园林公共设施造型,其规划的内容适合大众的审美观,符合园林规划特点,与山水自然融于一体,追求意象,突出趣味性内容。或以公园的主题,确定园林雕塑的内容,雕塑以装饰抽象的形式为主。 ③ 居住区雕塑:居住区雕塑以“家园”为主题,以轻松、活泼、愉快为构思线索。雕塑形式不在于庞大,而是以小巧精灵、具有生命力为主。 ④ 商业区雕塑:以商业区主要产品为主题,进行艺术夸张、装饰、变形的艺术处理形式,达到商业区的广告经济效力,又能给观众以没的艺术感受。 ⑤ 旅游区的休闲雕塑:以夸张变形超人性化理念的思维观点的设计方法,给人以神秘、奇异、古怪的感觉,人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进入旅游区,目的是为了放松自己,得到思想上精神上的满足。设计旅游区的雕塑要懂得游客的心理状态,以求达到刺激经济发展的目的。 ⑥ 工业区雕塑:工业区的雕塑一般以追求高大、气势为目的,以显示当地经济繁荣发展。但在雕塑形式上决不能千篇一律,作者应根据当地的工业特色,文化根源,取出某一具体的工业标志或工业产品进行艺术设计,以求达到水平较高的雕塑语言。 从旅游雕塑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浮雕、圆雕、动雕三种。⑴浮雕深度有高低之分。浮雕起伏有大有小,视觉有三度空间,不以真实空间构成景深和环境,而利用透视错觉等造成抽象或写实的艺术空间效果;⑵圆雕具有高、宽、深、三度空间,是雕塑艺术的主要形式,可分为抽象、写实、装饰、意象等。⑶动雕是指活动或运动的雕塑,是相对静态雕塑而派生出的一门年轻的雕塑表现形式。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亚历山大,主要形式由形体与空间不断转换,虚实空间交替更换,俗话说是会动的雕塑。 (四)、逐步建立旅游雕塑规划管理体制 我国城市旅游规划已经向成熟方向发展、城市旅游区雕塑规划已经在部分城市中试行,例如广州深圳已走在各城市的前列,做了《深圳城市旅游雕塑总体规划》,但大部分城市领导还未达到这一步,往往以激情发挥,但大部分城市领导还未达到这一步,往往以激情发挥,以个人的主张规划城市雕塑,不尊重科学,不懂雕塑艺术,见人家怎样,就照抄模仿,没有根据本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地理因素,给城市留下了粗俗、简陋、雷同的遗憾太多。雕塑是这座城市人们文化素质象征,雕塑艺术永恒的,它会给后代人留下前辈人的足迹。 解决目前城市旅游雕塑杂乱,雷同的具体方法:一是领导重视,更新观点,开放权力,让规划师、雕塑家、环艺设计师真正发挥设计能力。二是多方位的专家的配合,反对单一专家设计。我国学科众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特别是详细的规划设计,它普及面较广,有园林、景观、建筑、雕塑艺术、视觉传达艺术等等,需要各行人才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城市旅游规划设计。三是切实将旅游雕塑列入城市规划中去,各城市在城市规划应有城市雕塑规划,雕塑规划应将城市雕塑内容、形式、尺寸、材料、地点与环境、建筑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有条件的地方应做好草图方案。四是旅游雕塑规划应由专业雕塑人员或专业环艺人员进行设计,其他人员可提供参考意见,以进一步完善雕塑规划。 三、今后中国雕塑在旅游区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城市雕塑在当代的发展主要是直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所制约,在近几十年来又加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势头。然而,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继续制约、地方官员及普通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以及在商品大潮制约下发生的审美情趣的扭曲等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各地城镇出现的许多城市旅游雕塑在艺术上、甚至价值观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有许多时候,一件摆在我们面前的城市雕塑根本就不能说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多种意志力量的莫名其妙的混合产物。某些城市在研究作为城市标志的旅游雕塑作品时,地方政府越是高度重视,最后弄出来的作品越是难看。有些地方的五套、六套班子轮番召集专家评审会议,对那些候选作品提出的参考意见,简直想囊括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说、风土人情、光荣的过去、光荣的未来等等所有方面,而且每个人的意见都是重要、正确的,令你感到这哪里是什么雕塑创作,分明是各路长官意见的大杂烩。 (一)、中国旅游雕塑的建设不能受地方长官的意见限制 旅游雕塑作为一种特色艺术,在这类长官意志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倾向就是他们都试图通过一件城市雕塑来体现所谓“地方特色”。而且他们几乎都会说一句很有“品位”的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而,越是有地方特色,就越是能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于是,许多匪夷所思的“雕塑作品”就在不少城镇的地平线上冒了出来,或将会冒出来。比如广东有一个地方出产一种很有明的岭南佳果,结果这个城市的标志性雕塑就用了那种佳果。全然不顾雕塑艺术物有的表现语言、材质的适应性、尺度的分寸感、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更别说什么作品的人文价值内涵、普遍价值观的象征意义等更深入的问题了。又比如,又一个地方是某种文房用具的出产地,在讨论这个城市的城雕时,有许多领导不约而同地要以这种文房用具来作为基本形象的方案。但是,这种文房用具竖立在地面上就是一面奇怪的大镜子,兼职会令人产生荒诞剧一样的幻觉。他们想不通这种充满地方特色,而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用品为什么不能作为城市的标志。他们似乎很难明白,意见城市雕塑并不都是一部关于这个城市的百科全书,而且不是什么“地方特色”都具有适合于雕塑艺术表现得那种审美形态的。 有许多旅游区的雕塑是以所谓“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其表现得题材,而塑造出来都是仙女的形象,这是因为很多这种被整理、挑选出来的故事、传说的核心都是歌颂勤劳、善良的品质,而能担当这种品质的只有那些美丽的仙女。于是,各种名目的仙女塑像看上去都是一个样子今天的舞蹈演员穿上古装衣服在蓝天下傻乎乎地起舞,的区别是有的飘逸些、性感些、有的则端庄些、朴素些。“仙女城雕”就像天女散花一样飘落在中国的大地上。 (二)、制作旅游雕塑应考虑各个方面的情况 在题材内容之外,另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追求“高大”,不管环境、题材,总而言之要有高大的体量,高大到与一个小县城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都极不相称的地步。当然,工程越大投资就越多,一个其人民尚未走出贫困的小地方花几百万元人民币为旅游区投资一件雕塑的情况绝非个别现象,至于其制作工程的背后故事就更不好说了。总之,人们很少想到一件好的旅游区标志雕塑不一定都是大型的。我们知道,从十七世纪就成为华沙城徽的美人鱼青铜雕塑只有2.5米高,二布鲁塞尔的城市标志“公民”是一个只有五十公分高的撒尿男孩青铜像。现在都已经成为世界的经典,人们常要去观赏的地方。好大喜功这句话正可以用来描述某些人对待城市标志性旅游雕塑的心态。一句话,中国城市旅游雕塑如果不走出长官的怪圈,无疑是永无出路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旅游区安放不同类型的雕塑已经慢慢步入正规化。现阶段,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今天,旅游区的发展更为大众提供了休闲与享受。 在旅游区的建设中,雕塑材料和作品形象交融性,物质实体性,这种物质实体性使观众不仅可观赏而且可触摸;同时引起观赏者的感知,使得与触觉相关联的质感和量感具有了审美意义,这种材料和形象的交融性是其它艺术所不具有的。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