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我们发现,中国雕塑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一种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
也就是说,把中国雕塑放在改革开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中考察,可以从雕塑的发展变化中,解读出社会变革的轨迹,寻找到社会发展变化的丰富的表征;反过来,社会的改革开放所激发的思想能量和产生的社会变革,又成为中国雕塑发展、变化的时代根源。
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中国终于面向世界,打开自己大门的时候,中国雕塑大概有两副面孔,一副是红色的面孔,一副是甜美的面孔。
1979年,正是在所谓“伤痕文学”时期,雕塑界出现了许多表现与“四人帮”作斗争的英雄,张志新的雕塑,尽管他们的雕塑手法与过去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用雕塑来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态度,也说明了雕塑界的反思也开始了。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广州雕塑家唐大禧,他尝试采取象征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跪骑在腾空跃起的骏马上张弓搭箭、奋然疾射的裸体少女形象,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争议的是1979年的“星星画展”,王克平的木雕《沉默》、《呼吸》、《万万岁》等作品不仅成为展览作品中引人注目的焦点,还成为这一时期最能体现雕塑的创新和变革成就的代表性作品。
王克平的这些木雕在雕塑界所具有的振聋发聩的意义在于:
他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个人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批判和干预,显然他首先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语言形式的问题,触发他创作的动机是基于他内心不得不发泄的情感,这种冲动使他“不受造型规律的限制”,而这种冲动比较起在当时中国“法式”、“苏式”雕塑的那种模式化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王克平作品所表达的批判精神恰好是中国雕塑所长期被忽略的。
王克平的作品虽然十分注重观念的表达,在作品的观念性方面,给了后来者许多的启迪,但是,他也开启了属于自己具有原创性的语言方式。作品的形式上,他一方面背离了传统的雕塑方式,同时,他又大胆地引入了“荒诞”和“变形”的概念,这种尝试对后来雕塑艺术在形式上的创造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0世纪80年代的学院雕塑艺术,在招收了新一代的大学生之后,在艺术创作上,出现了各种活跃的状态。从作品的整体面貌看,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一是补课型:学习西方的古典雕塑的技巧、语言和表现方式,倾向于视觉审美。
二是形式探索型:这类人比较多,通过各种方式,接受了西方现代雕塑的资讯,从事形式语言的探讨,强调雕塑的自身造型规律和语言,进行抽象、半抽象的实验,进行新的材料的尝试。
三是观念型:在运用各种材料和造型手段的同时,寄寓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观念,具有比较明显的反叛、批判的立场。
在改革开放之初,当雕塑教育还在基本延续过去苏式体制的时候,这批人由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资讯的限制,这一批人,包括批雕塑研究生的作品,都只能表现出在形式革命初期的那种蜕变的状态。
这种状态表现出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有变革的要求,这表现为形式上的探索;另一方面,在内容和表现对象上以及关于雕塑的基本观念上,他们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做出更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反应,只是把过去的革命的题材温和化了,把雕塑的表现空间拓宽了。
观念性和颠覆性比较强的雕塑作品,出现在“85新潮”时期的一些艺术社团和群落的动中。例如“厦门达达”、“厦门五人展”、“上海首届青年美展”、“85‘新空间’展”、“太原现代艺术展”、“观念21艺术展”的展览,其中参加展览的雕塑家,大多有学院教育的背景。
浙江美术学院的王强在1985年12月“85‘新空间’展”中所展出的《第5交响乐第2乐章开头的柔板》,是一件引起了很大争议作品。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这个展览仅仅展出了半天就被叫停了。毫无疑问,一个无头指挥的形象是包含有寓意的,作者在荒诞、乖谬的造型中,寄寓了社会批判的意义,这在形式革命的80年代十分重要,形式革命并不能作为淡化意义的理由,还应该要求在形式的变更中包含更多的社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