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点计算
首先排放总管,再埋设井点,管用弯联管将井点管与总管连通,然后安装抽水设备,在这里,井点管的埋设是一项关键性工作。
井点管采用水冲法埋没,分为冲孔与埋管两个过程,冲孔时先将高压水泵,利用高压胶管与孔连接,冲孔管与起重设备吊起,并插在井点的位置上,利用高压水(1.8N/mm2),又经主冲孔管头部的喷水小孔,以急速的射流冲刷洗土壤,同时使冲孔管上下左右转动,边冲边下沉,从而逐渐在土中形成孔洞,井孔形成后,拔出冲孔管,立即插入井点管,并及时在井点管与孔壁之间填灌砂滤层,以防止孔壁塌土。
认真做好井点管的埋设和砂滤层的填灌,是保证井点顺利抽水,降低地下水的关键,同时应注意,冲孔过程中,孔洞必须保持垂直,孔径一般为30mm,并在口下一致,冲孔深度宜比滤管低0.5m左右,以防止拔出冲孔管时部分土回填而触及滤管底部砂滤层宜选用粗砂。以免堵塞滤管网眼,并填至滤管顶上1.0—1.5m。砂滤层填灌好后,距地面下0.5—1.0m的深度内,应用粘土封口以防漏气,井点系统全部安装完毕后,需进行抽试,以检查有无漏气现象。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开挖深基坑,由于含水层被切断,在压差作用下,地下水必然会不断地渗流入基坑,如不进行基坑降排水工作,将会造成基坑浸水,使现场施工条件变差,地基承载力下降,在动水压力作用下还可能引起流砂、管涌和边坡失稳等现象,因此,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水和排水措施, 亦称降水工程。
(一)轻型井点施工?
1、井点定位,距开挖线300mm(局部150?mm),井位偏差小于20mm;
2、钻孔一钻到底,不留沉渣,井孔要求正、圆、直、孔斜率〈1%,下管居中,不偏不斜,管与井壁间填充黏土球;3、高压冲孔至支管深度-9.2m,冲孔孔径不小于200mm,然后放入支管,四周灌入粗砂,填充至支管上端向下1m,封口用黏土填满捣实;
4主管及井点支管连接小胶管,用铁丝捆牢,防止漏气;5、连接排水管、水泵,送电试运
1、沉淀池、排水沟砌筑有利于沉淀泥砂,排水通畅,保证地下污水管道,每段排水沟均设有水漏;
2、观察排水井水量,含砂量大小,如有异常,及时调整;
3、根据观测数据,控制水位下降速度,定期检修设备,保障降水正常进行;
4、观测要求记录初始水位,每天观测一次并记录,标尺要垂直放入孔中,读数时视线要与标尺刻度垂直;
5、抽水要及时,专人负责,随时观察基坑边坡动态,反馈信息,修整方案;6、做好周边建筑物、道路的沉降和位移观测;7、做好施工降水与挖土、锚喷支护的配合工作,土方开挖期间要对每眼井做醒目标记,专人看护,随土层开挖逐层拆除井管;
7、基础垫层施工前,先停止降水,观察水位变化,若井点降水可满足要求,关闭管井,否则采取措施整改管井;
8、如水位降深过大,要控制抽水量,适当时可组织实施回灌;
10、止水帷幕发生渗漏,及时采取防水、堵漏措施,如花管注降等,出现管井周围涌水现象,用黏土封闭、压实上部1-2m深度内井管,对降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报有关技术管理人员,采取急救措施处理。
当基础深度在天然地下水位以下时,在基础施工中常常会遇到地下水的处理问题。根据基坑开挖及基础底板结构施工的要求,降水要达到以下效果:通过降水及时疏通开挖范围内土层的地下水,使其得以固结,以提高土体强度和自稳性,防止开挖面土体失稳。 地下水的处理有多种可行的方法,从降水方式来说可总分为止水法和排水法两大类。止水法,即通过有效手段,在基坑周围形成止水帷幕,将地下水止于基坑之外,止水法相对来说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大;排水法是将基坑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排除,其中井点降水施工简便、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是—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施工方法。 降水井有两种施工方案 1)深井降水(大口径降水),降水效果深度可达60米,周径及直径40米,根据地形、地质报告进行施工来确定方案。
2)轻型井点降水(插钢管真空降水),降水效果深度可达7米,周径及直径根据每组每套来决定,最终根据地质报告和平面图进行施工来确定方案。 轻型井点降水法在目前施工过程中最常见,下面主要对此方法进行说明。 轻型井点降水法 轻型井点抽水系真空作用抽水,除管路系统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抽水设备。
目前常用的是真空泵型、射流泵型配套抽水装置。轻型井点由井点管、过滤管、集水总管、主管、阀门等组成管路系统,并由抽水设备启动,在井点系统中形成真空,并在井点周围一定范围形成一个真空区。在真空力的作用下,井点附近的地下水通过砂井,经过滤器被强制性吸入井点系统内而使井点附近的地下水位得到降低。在作业过程中,井点附近的地下水位与真空区外的地下水位之间,
存在一个水头差,在该水头差作用下,真空区外的地下水是以重力方式流动的。所以常把轻型井点降水称真空强制抽水法,更确切地说应是真空重力抽水法。只有在这两个力作用下,基坑地下水才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