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将至。5月23日,藁城市梅花镇刘家庄村的麦田迎风展翠、长势喜人。“今年一准儿又是个丰收年。”农民赵俊刚信心十足。
2011年,我省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172.6万吨,实现连续八年增产。
虽然近年来优良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农机水利设施更为完善,但有限耕地和日趋紧张的水资源条件,将增产空间压窄。我省如何将“连增年”进行到底?
节水、增产。循着这一理念,2010年1月,省科技厅将“河北省小麦、玉米微灌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我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两年多来,通过科研人员攻关,一系列相关技术得以完善,并开始进入示范推广阶段。
“没有高科技,我哪敢夸海口。”赵俊刚的底气正来自自己麦田中使用的这项新技术。
“水省一半心也省一半”
全部推广可省出三个白洋淀
“现在正是长粒的时候,小麦的水分和养分都得跟得上才行。”5月23日,赵俊刚向前来学习观摩的各地农技推广人员演示微灌浇水。他轻轻拧开阀门,六七亩麦田瞬时如同铺上了一层白纱,水流通过麦田中贴地铺设的塑胶管道,输送到一个又一个微喷头上,借助喷头的压力,瞬间化成绵密的水雾飘洒下来。
据统计,目前我省农业用水占到总体用水量的70%,其中70%用于小麦灌溉。而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新技术最为突出的就是节水优势。”项目负责人、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翟学军介绍,我省常规灌溉小麦需4至5次(冬前2次,春后2至3次),总需水量200方/亩以上,而微灌需5至6次,每次20方/亩左右,即节水50%。翟学军还介绍,由于我省小麦、玉米产区主要是用电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节水一半也就意味着节电也达到一半。
“水肥一体化是这新技术的又一好处。”赵俊刚将肥料倒入一旁连接在微灌系统上的施肥器中,“看,就是这么方便,肥料随着水一块儿进了地,省时又省力。”翟学军介绍,这项技术提高了施肥的均匀度和利用率,同时也省去了田间撒化肥的生产环节。
“看起来只是换了种浇水和施肥的方法,但一旦推广开来,效益可就大得惊人。”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课题组组长刘占卯说,按照我省3600多万亩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计算,如果全部推广微灌技术,每年可省出30多亿立方米以上的水资源。“更形象点儿说,这相当于三个白洋淀。”
“一亩地多打两成粮食”
每亩纯利润可增414至514元
望着地里的麦子,刘家庄村67岁的农民董玉婷打心眼儿里高兴。“我去年就用上了微灌,以前大概一亩地收500公斤,用了新技术,每亩足足增产100公斤,大家看了都憋不住劲儿了,现在整个大队100多亩地都用上了新技术。”
早在上世纪末,我省就曾斥巨资对大田作物喷灌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进行开发。但由于配套的水溶性肥料研究滞后,虽然节水效益突出,但增产增效并不明显,农民并不买账。“从2010年省科技厅立项开始,我们就将微灌配套肥料的研发作为重点攻关的课题。”翟学军介绍,他们首先对我省各地土壤条件进行取样分析,测定土壤中氮、磷、钾和有机质的含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配制适应我省土壤条件的水溶肥料。“如今肥料可溶性均能达到99%以上,不仅能保证微灌设备顺利输水,更有利于作物高效吸收。”
实际上,董玉婷家的收成还算不得。2011年6月,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在吴桥对小麦水肥一体化示范田进行实打实收,示范田亩产704.98公斤,比使用该技术前增产31.5%,一举打破我省小麦高产纪录!2011年10月,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在吴桥县、藁城市、任县对示范田进行实打实收,测出亩产量增加30%以上。“从目前项目推进情况看,保守估计,新技术可使亩产平均增长20%以上。按两季作物产量1.45吨计算,使用新技术亩可增产粮食250至300公斤以上。”翟学军说,按照设施使用寿命,实现水肥一体化一亩地投入约85元,使用后纯利润每亩可增414至514元。
节地环保等综合效益明显
全省推广至少可增耕地180万亩
不仅仅是节水和增产,微灌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在试验和示范中,一些意料外的“综合效益”不断给科研人员带来惊喜。
“传统灌溉往往需要水垄沟协助,这些水道看起来窄小狭长,似乎不会占去多大面积,一直以来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翟学军说,一般水垄沟占耕地面积可达7%以上。而微灌设施直接铺装在麦子间隙,无需使用水垄沟。他表示,新技术一旦在大面积连片耕地中推广使用,将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翟学军测算,按照现有小麦、玉米所占耕地,如果在全省粮食种植区推行微灌技术,将会为我省“新增出”180万至250万亩耕地,以小麦和玉米常规产出与售价计算,每年增收效益能达到36亿至50亿元。
“以往粮食作物施肥随大水漫灌进行,肥料易渗漏到土壤深层,不仅肥料利用率降低,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刘占卯还介绍,新技术由于采用的微灌方式,水肥都只停留在土壤的浅表层,非常利于作物快速直接吸收,而且避免了侵入深层地下水,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友好”特性。
“新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但要实现效益化,就必须实现大面积推广。”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高振峰认为,就华北小麦、玉米主产区具体情况而言,农民的土地较分散且地块小,要让农民普遍用上水肥一体化技术,除了政府前期投入引导外,还应积极探索新的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如先在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中进行推广实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再逐步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