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雕塑每年新增1万座
今年56岁的傅中望回忆说:“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城市雕塑,大多属于纪念性,遍布各省、市、县,大多因历史原因而造就。真正进入审美领域、作为纯粹的公共环境景观的雕塑,是从90年代开始。如今城市雕塑越来越多,已充斥于各城市的广场、公园、街道。”
1999年树立起来的《生命》,时逢武汉全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尽管我在湖北干了这么多年,也只是进入招标系统,”傅中望说,“由政府和专家评审后,最终确定我的雕塑放在这么一个地方。”傅中望用密集的铜管做巢,以圆形金属为蛋。他说:“在我的创作历程中,《生命》是很花心思的一个作品,也是自己觉得比较好的雕塑。我不太喜欢做太具象的东西,当时政府领导和城市规划部门能够接受这样一种抽象和具象结合的东西,我感觉很庆幸。”
傅中望的经历是一个缩影。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更多的雕塑家、从业者得到了创作或工作机会。包泡于l996年组织成立北京怀柔山林雕塑公园,同年广州建造了46万平方米的雕塑公园,徐州预计建成当时“面积”的世界雕塑公园。2000年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开建。2002年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建成开放。据《中国建设报》报道,2001年的一份“粗略统计”显示我国全国城市雕塑总数已达2万座。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04年北京共有1836座城市雕塑,至2012年增至2505座。深圳2012年的统计数据是建成543个城市雕塑点。有媒体估计,我国的城市雕塑,现正以每年1万座的速度递增。
参与制作大型雕塑《橘子洲头》的广州市鎏明雕塑有限公司老总刘明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真正来讲,这十多年来,企业日子过的是90年代末。1998年至2000年,行业竞争没有那么大,利润空间比较高。现在客户的审美水平、工艺要求都提高了,材料和人工年年递增,我们的利润空间只在12%-15%之间,后继人才培养不易,拖欠款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从广州美院雕塑专业毕业两年的全建华,至今仍坚持在广州小洲村从事创作,亦有作品被私人藏家收藏。全建华常参与一些非他主创的城市雕塑作品的设计、制作、监工工作,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一些包月项目的工资与普通白领持平,按天计酬的项目,每日的薪水只抵得上一个建筑小工。他问时代周报记者:“我上大学时正逢专业扩招,一个班有60个同学,你说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吗?”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地方机构面临的尴尬处境,雕塑界有普遍认识:有指导之名,无管理之实。孙振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城市雕塑属于政府的行政管理,那就应该得到行政许可授权。从目前看,城市雕塑的管理部门与政府有关,但是又没有得到具体的行政授权和得到相应法规的支持。”
傅中望说:“建立全国城雕委,颁发《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都是试图让雕塑建设管理更加规范化。城雕办做了努力,在实践过程中却无法落实。”包泡的表述更为直接,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丑雕评选”出来后,“城雕委的主任、副主任找我谈了半天”,“谈完后我说,我感到你们还是好干部,想把事情做好,但我想你们无能无力,”包泡说,“全国城雕委决定不了什么事情。”
林国耀说:“据我所知,在这之前,国内没有大型城市雕塑邀请行业学术结构进行项目监理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