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一为礼器,周礼有“以苍璧礼天”之说;其二为佩玉古称系璧,《说文》释“玮”:“石之次玉为系璧”。以璧为佩饰早在战国至汉代已普遍风行;其三用作礼仪馈赠之用品;其四是葬玉。已发掘的汉代大墓中都有众多的大璧出土。
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
玉璧中应引起重视的是素璧、谷纹璧、蒲纹璧,素璧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出土地。一是良渚文化遗址,有的墓葬中一次竟出土20厘米以上的玉璧十件以上,江苏省博物院藏颇丰。二是四川广汉地区早期文化遗址中出土更多更大,的竟超过70厘米,厚度达5厘米,形如石盘。商代也有素璧,素璧在当时主要用于礼器。谷璧、蒲璧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不过出现了一面以谷纹或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装饰,一面饰花、鸟、鱼、虫、龙、凤、八卦、八吉祥、吉语等图案。《周礼》有“子执古璧”、“男执蒲璧”的记载。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旋涡状如同谷牙,取其谷可养生之意。蒲璧指带有极浅的六角形格子纹的璧,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这两种璧多是战国和汉代的,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超过二十厘米的不多见。从存世或出土的实物看,宝光四溢,做工极精良。在战国时期这类玉璧已被奉为珍宝,作为佩玉或抵押品、赏赐品、镶嵌用品、礼仪用品及馈赠用品。
玉璧是玉礼器之一,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圆形玉器,古时用于礼天。新石器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器,长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为代表,玉料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战国至两汉,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用作配饰和殓葬用玉。这时期玉璧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从总体看,战国至汉代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表现上,仍虽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汉代,玉璧在整体风格上延续了战国的风格而略有变化,玉质仍以青玉白、玉为主,但整的形体普遍加大,璧形略厚。宋代仿古玉璧兴起,仿战国、汉代的玉璧开始出现,但在雕刻刀法上又有所不同。从流传的明代玉璧实物看,数量比前三代都多,玉质以青玉、白玉为主,加工不精。清代的玉质仍以青玉、白玉为主,作为陪葬用的玉璧很少,主要是用于祭天和赏玩,民间也比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