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淮河浩浩荡荡横贯安徽。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或平畴千里,或岗峦起伏,或奇峰竞秀。安徽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各异,但争先恐后、竞相赶超的发展态势相同。安徽,正处于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快车道上。
安徽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试验区、合肥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支持皖北地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加快发展。八百里皖江奔腾澎湃,乘长风破万里浪;皖北振兴步伐坚定,不断创出新速度;皖南和大别山区“三位一体”发展新格局轮廓初显;星罗棋布的经济强县宛如璀璨的明珠,绽放在区域版图上……
纵览千里江淮:先发区域调整结构,自主创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高歌猛进;后发地区快马加鞭,弯道超越,内生动力大大增强——美好安徽建设正在加快构筑良性互动、多极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皖江前沿势头强劲,皖北后发奋力赶超,新增长极竞相涌现:“一体化”发展战略,激活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国际零售巨头大润发,正紧锣密鼓地谋划进驻亳州和六安。如今,它已在全省14个市建有综合性购物中心。“安徽各地都在竞相发展,你不能在安徽经济版图上留有空白。”公司华东区一位开发经理告诉记者。
专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的奇瑞重工,并不在粮食主产区的皖北,而在江城芜湖。“你要有全局眼光!”7月底,一个异常炎热的下午,公司董事长王金富告诉记者,芜湖的区位加合肥的科技实力,是做大企业的支撑;而“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产品半天就可以到达安徽北部的经销点”。
的确如此。目前我省市市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000公里。到2015年底,这个数字至少将刷新为4200公里,所有县城半小时内可上高速公路。
高山流水带来的地理分隔,正被繁盛的经济活动消解,江淮大地融合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前不久,一列令人瞩目的动车试验组从合肥开往淮南东站,为合蚌客运专线开通做最后的试验。正式通车后,300公里的时速让合肥到蚌埠仅需40分钟。
早期的奇瑞“东方之子”,较进口同类车型并不占优势。在距离上市仅40天的时候,合工大汽车学院教授陈剑与奇瑞技术团队合作,找出了发动机悬置支架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完美地解决问题。
如今,这种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协作发展的思路,已经上升至全省发展战略。
“北京有个中关村,合肥有个‘合芜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成就受到社会各界瞩目。今年暮春,北京国际饭店,合芜蚌试验区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在我看来,江淮的‘硅谷’就在合芜蚌。”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说。
2011年,试验区带动安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全国分别前移11位和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位,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中部位,有25家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总数全国。英国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对中国城市进行基础研究实力排名,合肥位列全国第三。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协调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勾勒出安徽经济新版图,各地多极支撑、竞相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
皖江皖北,一头一尾,是安徽崛起的关键。
“合肥速度”正在合肥以北几百公里外的阜阳得到复制:3个月建成4条道路;1个多月建成198套临时安置房;平均一个星期组织1次外出招商、接待10批次客商考察……
同样的故事在亳州、宿州上演。通过政策推动,合肥、芜湖、马鞍山与阜阳、亳州、宿州分别结成“对子”,携手共建3个现代产业新城。
皖江牵手皖北,表明安徽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决心和智慧。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政策所激活的皖江两岸,客商穿梭,资本沸腾。
这里是发达地区资本内移的地:2010年,皖江示范区利用省外资金规模达到4902.8亿元,其中50%以上来自长三角。
这里是培育超级企业的强磁场:2011中国企业500强里的12家皖企,有9家在这里。
这里区域经济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爆炸性增长,2011年,区域内GDP总量达10128.6亿元,而2009年,全省才刚刚跻身“万亿俱乐部”。
今年上半年全省GDP排座次,前四均为皖江城市;而2010年全省有13个县入选中部百强县,皖江就占了12个。
抓住皖江发展的历史机遇,落户芜湖的三安光电有了建设全国规模的高科技光电企业的底气,“这是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来自厦门的三安光电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志勇说。
风云激荡的八百里皖江,印证着“皖江活则全局活”的断言。
皖北也有佳音传来:8月7日,郑州的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会上,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凤台县作为入围城市被写进规划大纲,安徽成为除河南之外进入城市最多的省份。
这些年,曾经发展慢了一步的皖北,一直憋着气往前追。今年上半年,皖北投资、用电量、财政收入、利用外资等多项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其中皖北3市7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3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成。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世界第三大车灯制造商实权光电与亳州签署合作协议,投资10亿元在亳州建设LED封装照明及汽车灯具生产项目。
一向以粮食产量称雄的宿州、亳州,2011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前两位。“安徽好于全国,蚌埠好于全省。”增速第四的老工业城市蚌埠市统计局局长汤春义豪气地说。
回忆起10年前“合肥的小”,46岁的出租车师傅刘大庆说得特别到位:“从东跑到西,最多半小时。”
“合肥不‘肥’,长丰难‘丰’。”体量小、带动力弱。老大合肥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更不用说。
做大中心城市,成为安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我省“十二五”规划锁定目标:“重点发展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区域中心城市。 ”
今年5月31日,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正式开工,合肥人的“地铁梦”走进现实。紧追其后,还有数条线排队等着,它们将共同支撑起一个区域性特大城市的交通框架。
观察人士预言,数年内安徽将形成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程必定说,地级巢湖市撤销后,合肥与马鞍山、芜湖无缝对接,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带,重组与聚变同样精彩。今年,“一江两岸联动发展”写入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如今,依托长江北岸深水岸线规划而建的郑蒲港新区,已是沸腾而巨大的建设工地。
6月28日,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与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的手握到了一起,芜马同城化骤然加速。同时加速的还有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初露端倪。
在“火电三峡”、煤化工基地、生物制造基地等实力板块的强劲支撑下,沿淮城市群的崛起气象万千。
“一体化”战略,使得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全盘皆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获批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省引进的每10个亿元以上项目,有7个左右落户这里;去年示范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占全省七成左右;国家战略激活的八百里皖江,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超过武汉都市圈。
当沿海经济转型,上万亿元产业资本内移之际,安徽牢牢抓住了历史性机遇。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获批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示范区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芜湖为双核,宣城、滁州为两翼,“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恰似一只凤凰,展翅东方。
这只凤凰已翱翔高空。省经济信息中心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皖江地区经济增速达12.5%,超过武汉都市圈0.3个百分点。
这个面积7.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今年前5个月引进资金1211.1亿元,同比增长17.2%;去年引进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74个,占全省65.8%。
“抢滩皖江,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这是投资皖江的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共同心声。
“皖江已是沿海资本内移的选择。”灼热的资本汹涌而至,激荡着一个又一个城市的发展脉动。
4月28日是很多滁州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苏滁现代产业园开工。苏州工业园区把“走出去”跨省发展的步落于此。“这里,一定会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的新典范。”专为开工赶来的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王首毅胜券在握。
滁州又有喜讯来:今年前5个月全省引资规模的项目——全椒高铁站南现代服务产业园落入囊中,投资逾300亿元。
合肥,示范区龙头,头号吸金大户。仅去年一年,引资就超过1700亿元。
地处合肥东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因不断涌入的资本变得拥挤,以至于投资强度和科技门槛一再提高。园区负责人正谋划“越境”发展,为资本落地拓展空间。而在北部,投资高达285亿元的合肥鑫晟8.5代线——合肥史上规模,也是安徽迄今为止投资的高技术产业项目,正在新站开发区快速推进。京东方、彩虹等30多家企业集聚于此,合肥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平板产业基地之一。
合肥、芜湖在承接中不断上演“双城记”的好戏。仅去年一年,就有米其林、富士通等7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布局芜湖。
2011年4月,落户宣城的中鼎工业园,是宣城历史上投资规模、科技含量的项目。总投资千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在2011年盛夏启动,池州从此有了助力腾飞的核心产业。未来,池州将成为全球4G无线城市。
今年上半年,皖江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989.9亿元,增长12.5%;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近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省65.4%。示范区正在成为安徽发展的主力军。
“承接”之外,人们并没有忘记另一个关键词“示范”。为中西部示范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是皖江示范区应该担当的国家使命。皖江两年巨变,又带给世人怎样的思考?
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是,有家大企业希望在芜湖经开区投资10亿元建设聚乙烯项目,但由于污染较重被一票否决。类似被拒的项目,两年多来已有300余个,涉及投资500多亿元。
2011年,示范区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41.64%下降至39.59%,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增幅高达63.3%。
合肥原本没有平板产业。而现在,合肥已是全国一个能生产等离子面板和TFT面板的城市。8.5代线厂房已经封顶,建成以后,合肥将成为全国的面板生产基地。“合肥给中国的企业、产业挣了面子。”来合肥调研平板显示产业的专家感慨言之。
现在,挣了“面子”的合肥正在努力解决“无芯”问题。它正致力与中科大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核心课题就是“做芯”。
注重创新承接,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这是可以示范中西部的安徽经验。
7月26日,炎热异常,位于芜湖市区的方特欢乐世界里人头攒动。去年,方特共接待游客368万人次,其中近200万人来自外地,而这座城市的户籍人口不过230万人。
方特是芜湖在奇瑞之外的另一张城市名片。
因为有了方特,芜湖成为动漫产业基地、长三角的文化旅游地。2011年,这里产出的动漫片超过12000分钟,在全国100多家电视台播出,当年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芜湖斩获投资190.2亿元。
沿着重点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脉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基地,是安徽人的又一承接思路。
“上海正在谋划建立‘迪士尼’,方特的经验值得上海认真学习。”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范希平说。这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对一个滨江后起之秀的肯定。
在扑面而来的资本春风中,夹裹着的是曾为南方所特有的发展气息。这“发展的味道”,在大江两岸日益浓厚。当发展成为区域的内生动力,我们有理由期待皖江涌现更多奇迹。
“皖北新起跳”!这里夏粮总产占全国的8.7%;电力点亮苏浙沪一半的灯;巨大的资本潮将这里塑造成的新型化工基地。皖北正成为探路“三化同步”的试验田。
去年8月,一个名为《振兴皖北》的4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引发广泛关注,网络上点击观看的热潮持续至今。
热议背后,是人们对皖北振兴的强烈期待和赞许。
2011年前三季度,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指标上,宿州和亳州进入前两位;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主攻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皖北的阜阳、淮北同比增长分别达121.5%、106.5%,领跑全省。年末,多家媒体不约而同地概括这种凌厉态势:“皖北新起跳”!
“起跳”在继续。今年上半年,皖北投资、用电量、利用外资等多项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全省16市中,淮北、蚌埠、宿州三市列入GDP增速前六名;皖北地区2200多万农民兄弟,“口袋”在全省鼓得最快。
加快皖北振兴,始终是安徽统筹区域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支撑。
2008年和2010年,省政府先后出台两个“10条”扶持皖北。2011年末,在学习借鉴江苏发展苏北经验的基础上,一系列新措施再次向皖北倾斜。“2011年,中央向我省新增转移支付20亿元,其中有14亿元分配给了皖北,占增量的70%。”省财政厅负责人说。
“快”起来的皖北,显然触动了外界神经。2010年6月,在江西省一家主流网站的讨论区,一个题为“面对安徽所作所为,江西是否有所触动”的帖子引发讨论。网民疾呼:江西应学安徽,大力支持省内薄弱区域发展,让赣南(中)地区“像皖北一样冲上去”。
强劲发展的新皖北令人刮目相看。
“看到的阜阳比听到的要好。”2010年9月,在阜阳采风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钱江等人赞誉道。此言一时成为阜阳对外介绍频繁引用的名言。而形象,曾是皖北的软肋和隐痛!
“我是‘新皖北人’。”家在南方的阜阳市委常委、阜南县委书记倪建胜在浙江招商时,面对200位企业家满含感情地说,“我来招商引资开推介会,就是要把真实的阜阳告诉你们。”显然,形象问题一度影响到了企业家投资的信心,而“形象”的内核,是发展和环境。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里孕育着古老灿烂的文化;皖北今年夏粮产量占全国8.7%;这里是华东“工业粮仓”和动力之乡,苏浙沪地区的电灯中,有一半是皖北点亮……
但皖北也是后发地区。向内比,皖北地区人口占全省的42%,但经济总量不到全省四分之一;向外比,2009年徐州、济宁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同年盐城、淮安、枣庄等市突破1000亿元,而在皖北,2010年还没有一个千亿市。
差距引发了这块土地对快速崛起的渴望。连续多年省“两会”上,皖北的人大代表接连发出“皖北之问”。
“要把打造宜商宜居的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首要目标,让所有的阜阳人和外地在阜阳工作生活的人热爱这座城市。”阜阳市委书记宋卫平说。
当合肥都市圈快速膨胀,皖江扬帆远航,皖北人吃不香、睡不安、坐不住了!
2010年初,杉杉集团向发出邀请的阜南县提出了落户的“苛刻”条件:一个月内招聘1000名熟练工人;厂区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想不到,阜南人奋战60天全部完成,这个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3个月。“这是杉杉发展史上的奇迹。”杉杉集团负责人打心眼里佩服。
在进入阜南县的路上,“浙商投资城市”的大广告牌异常醒目。类似的名片,阜阳还有“苏商投资中国城市”。2009年,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亲手将它授予阜阳。
皖北发展关键在各级干部。2001年,阜阳市一次民意调查显示,群众对干部队伍的满意度不足30%;2007年再做这个民意调查时,满意度上升到72%。
“对皖北很多城市来说,发展最迫切的事情就是改善环境。”淮北市委书记毕美家说,要“打扫清爽屋子,让人愿来”。
经过长达半个月的“暗访”,感受到投资环境确实“不是虚的”,一位客商终于改变主意,把项目放在亳州。“我们有信心尽快把项目建成!”现在,香港海德投资集团嘉兴东兴置业公司副总经理叶书坚,正在亳州日夜不停地推进这个总投资达10亿元的“农机、农资交易市场建设项目”。
皖北后发,关键是选准突破口。“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慢的原因主要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率低。”安徽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对皖北症结的概括,直指要害。
2010年9月4日,安徽江淮安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后的首台车正式下线。这标志着皖北汽车制造业就此掀开新的一页。
早在2009年初,省政府即提出把安徽汽车产业打造成“中有江汽、南有奇瑞、北有安驰”的产业格局。按照规划,安驰将作为江汽集团公司微型车生产基地,预计到2012年底,形成微车年产能10万辆和SUV、皮卡3万辆的生产能力。
江淮安驰的诞生,也是安徽着力推动皖北工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诸多举措之一。2011年,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70亿元,同比增长19.3%。
在亳州,一个现代化中药产业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闻名遐迩的养生之城、长寿之乡,亳州打算通过10年努力,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安徽省重点产业和亳州市支柱产业之一,预计产值超过1000亿元。
几年前颍上县的经济总量还是全省倒数,如今,该县通过发展煤炭、纺织、旅游、农业等产业,已跻身全省县域前列;而随着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的纷纷落户,宿州已迈向工业化中期。
“一系列指标增幅均指向同一个结论:皖北地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省皖北办主任丁海中说。
“工业突破”,就皖北而言,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定远,一片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超大项目正加速推进:华塑股份公司实施的年产100万吨PVC及其配套项目,是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单厂PVC产量的化工企业。
这个项目利用皖北的煤炭资源和皖东的盐资源,生产品类繁多的化工产品,经济效益数倍乃至数十倍提升。而围绕这个项目,一个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工基地也在酝酿之中。随着一批煤化盐化一体化、大型干熄焦、煤制甲醇及烯烃等重大工程相继投产,这里蕴藏的丰富资源,正迅速转化成发展优势。
6月16日,当“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淮化人有着一份别样的喜悦:从“神七”到“神九”,从“嫦娥”、“北斗”到“天宫一号”,都使用淮化集团生产的推进剂。
“农”字,始终是皖北绕不开的话题。
以雨润集团为代表,人人家食品、黑牛豆奶等一大批国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进驻皖北。仅阜阳一地,食品企业数就达2600多家,方便面生产线40多条。淮北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成为这个资源型城市非煤产业的中坚。
“产业化”点石成金,传统农业变大变强。去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全省农户人均增收530元。
热衷科技的亳州农民葛海涛,今年2000多亩小麦单产超千斤;科技支撑下的安徽,则实现夏粮“九连增”;顶着国字号的宿州现代农业示范园里,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性、综合性试验已经展开。皖北,已经成为探路“三化同步”的试验田。
“到2015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农业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庄严承诺。而皖北,正是这庄严承诺最可靠的依托。
天道酬勤。扎实苦干的皖北人,必将收获金灿灿的美好明天。
岳西的高山茭白占武汉市场八成以上;每年合肥水龙头流出的水超过六成来自大别山区。“黄山是全球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可持续旅游国际组织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穆利斯说。
如果在地图上给安徽各地涂抹上不同色彩的话,皖南和大别山区无疑是浓郁的绿。
2011年,黄山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7.4%,是全国水平的3.8倍,其所辖的祁门更是超过80%,全省。而大别山区的金寨、岳西、霍山等地一如块块翠玉,深藏在苍茫的群山里。
这片生态区域对安徽全局至关重要。每年合肥水龙头流出的水超过6成来自大别山区。2009年,全省树木吸收二氧化碳10700万吨、释放氧气7900万吨、涵养水源104.35亿吨,三项生态效益货币计量663.67亿元。
在全省国土功能区划中,这里为限制开发和生态保护区域。彰显大山赋予的灵秀风光和生态优势,成为这片国土发展的根本途径。
1979年,邓小平徒步登上黄山,留下的“黄山谈话”:“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当年愿景已成现实:黄山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世界品牌旅游胜地。去年,黄山市旅游接待量达30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0亿元。
去年,近300多万名专业摄影者来到黄山,把这里的美景通过镜头介绍给全世界。一批高端摄影会所和摄影创意机构已落户这里。
1999年,宏村村口标志性的半月水塘上空飞过李慕白和玉娇龙飘逸的身影,导演李安把电影《卧虎藏龙》的外景地搬到这里。当这部电影摘下奥斯卡多项桂冠时,皖南村落之美也传遍全世界。
这个登上“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榜单的世界文化遗产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有时会超过中国人。去年宏村迎来122万游客,旅游收入6.5亿元;在它所属的黟县,从事旅游业的有2万人,而全县人口不到10万人。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2009年2月6日,在美丽的宣城市敬亭山度假村,黄山、池州、宣城三地旅游管理部门联手,将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构想公之于众。这将是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后,又一个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示范区。
这个区域与外界的融合在加速。黄山至千岛湖间的高速公路已提上议事日程,它将串联起黄山、千岛湖、杭州三个风景胜地。
皖西大别山也闪亮登上新兴旅游舞台。皖西大裂谷、司空山、天仙河、梅山水库、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这块红色土地上的红色旅游方兴未艾。
盛夏8月,当平原进入蔬菜生产的“伏缺”时,岳西县的高山茭白走出大山。8月17日一早,这个县主簿镇王传石的8000斤茭白就送到了南京蔬菜批发市场,“今年高山茭白价格不错,卖了3万多元。”王传石拿着厚厚的钞票笑得合不拢嘴。虽然价格比普通茭白贵,但高品质的岳西茭白还是占据了长三角市场的份额。在岳西,数万农民因为它盖起了漂亮的小楼。靠着“华东的生态环境”,大别山区生态农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令人兴奋。
因为无污染,岳西翠兰多次被作为国礼茶赠送给外国政要;而太平湖畔珍贵而醇香的“太平猴魁”,更被世人赋予神秘色彩,核心产区的茶农年收入达到惊人的数十万元。
发展滞后的山区,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工业发展?
2008年,曾任安庆市招商局局长的岳西县委书记周东明,刚上任就有老朋友带着上亿投资的项目要落户。“这真是刚犯困就有人送枕头。”但因担心污染,周东明忍痛拒绝。接着,这位“招商局长”一口气关闭了十多家有污染的小企业。
展露高超的发展智慧,岳西人使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城西莲云河畔厂房鳞次栉比,却看不到一根烟囱;远处群山青翠欲滴,脚下河水清澈见底。这个规划面积9.4平方公里的开发区,65家企业里没有一家污染企业。
外人可能想不到,以旅游著称的黄山市,工业发展一样迅猛。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三。还有一个数据:环保部门监测,黄山市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为优,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黄山市多年来始终没上一个污染项目,全市年均放弃可能带来污染的招商项目近百个。2010年,黄山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为0.336吨标准煤,仅是全省水平的18.7%。
“亮点太多了,就我个人22年从业经历以及45个国家的项目考察经历来看,黄山的确是全球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6月,可持续旅游国际组织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穆利斯在对黄山进行了10天的考察后说。
发展中不断彰显绿色优势的皖南和大别山区,无疑是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强省”的中坚。7月初,大别山区细分区域发展规划正式通过专家论证,即将成为国家大别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将大别山片区分成三大不同的功能板块,引导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方式。
青山隐隐,清泉汩汩。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旅游目的地,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闪耀于群峰之巅!
安徽有这样一批“卧虎藏龙”的县:拥有全国的橡胶零部件生产、出口基地;提供全国一半以上的再生铅;为核电站生产特种电缆;占据全国防腐产业四成以上的份额,把生意做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连锁商业巨头家乐福,入驻的大多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在皖北,它为一个县打破了惯例。在蒙城,总投资5亿元的“家乐福购物中心建设项目”已临近开业。“这是家乐福个在中国县级城市开业的购物中心。”华东区总部发展总监吴庆说。
8月5日,来自安徽县城的一支招商队伍,到苏州市相城区“毛遂自荐”,吸引了近70家苏浙企业,现场签约总额近百亿元。这个名叫凤阳的县城,过去似乎总与闭塞和落后相连,今天却有着“浙商投资城市”的头衔。凤阳如今是全国的浮法玻璃、的太阳能光伏玻璃产业基地,2011年,该县GDP过百亿。
一位多年前来皖考察的浙江客商曾疑惑于安徽的县域“为何如此沉默”。 2005年起,安徽的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全省。2010年,县域经济总量达5879.1亿元,已占全省总量近半壁江山。
2007年,我省GDP过百亿的只有3个县,而2006年的同类县湖北有8个,河南有25个。2010年,我省GDP超百亿元的县已有24个。
肥西是县域“加速跑”的代表。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它名列第90位。2010年中部百强县榜单中,我省已占13席。
强县之路是如何开启的?
2007年,宿松县拿到一顶叫做“省直管县”的帽子。“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意味着项目审批环节大幅减少,土地指标进行单列,迅速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资。这项同时在12个县(市)开展的试点县工作成效斐然。当年,12个试点县生产总值增幅均超过15%。
目光转向合肥。2006年初,伊利奶牛项目与鄂尔多斯羊绒制品项目落户长丰,而最初这两个项目计划落户合肥高新区。“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合肥有意将产业向三县布局与引导。”项目有关负责人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布局肥东的中盐化工与合钢,这两个项目均投资超百亿元。
“工业立市”与“县域突破”被确定为合肥发展的主战略。政策推动下,“十一五”期间,合肥县域工业产值由150亿元飙升至1100亿元!
无论是“扩权”还是“赶项目向下”,都表明了政策对强县战略的坚定取向。这种强县战略一以贯之。不久前,县域分类考核办法得以优化,全省62个县(市)分为四类进行考核,为县域发展创造更科学的政策环境。
“工业强县”,政策推动之下县域开始强劲发力。
合肥,金寨路高架旁,“千亿大双凤”的巨幅广告牌醒目异常。这个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集聚了近500家工业企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现代建材业、服装制造业、电力电器业等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沸腾的工地上,鸿路集团、品冠新能源科技、品冠节能科技等20个项目正同时开工建设。去年,工业园工业增加值近60亿元。
双凤展翅,长丰起飞。“2015年,园区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县70%以上。”县委书记李军豪迈地展望。而2000年,长丰还是工业企业只有82家、工业总产值仅14亿元的贫困县。
名声远扬的无为高沟工业园,聚集了421家工业企业,形成了电线电缆系列三大支柱产业,能够生产矿用电缆、船舶电缆、核电站电缆等14大类1000多个品种,跻身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
2008年11月,萧县完成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这一年,这个“中国防腐大县”的防腐产值达到41亿元。
也是这一年,粮食大县的霍邱,工业“跑”到了农业前头;而奔跑在最前面的肥西、凤台、无为等县,二产比重都已超过50%。整个安徽,2010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突破1万户,达到10117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重为62.2%;县域工业化率提高到41.6%。
工业化,点亮着发展道路上疾行者的梦想。创造崭新历史的人们,对工业化的理解走得更远。
2010年底,全国再生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界首举行。“因为这里的再生铅产业链完备,集群发展,产量占全国4成。”业内人士说。这里有个叫田营的再生铅工业区,做到了“进来一只旧电瓶,产出一只新电瓶”,覆盖从回收废电瓶、再生铅冶炼再到电瓶生产,形成完整产业集群,年产值100亿元。
从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出发,通过产业集聚,把单一产业变成集群产业,这种工业化思路已成为各地的自觉追求。
县域工业并不意味着低层次。今年上半年,当涂县新开工超10亿元项目5个,其中4个为非工业项目,涉及现代农业、城市综合体、教育科研等领域,经济转型发展态势明显。
成立我省县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国内耐磨材料中试基地耐磨铸造研发中心、成功研制我国条金属模铸球自动化生产线……这些,都发生在一个叫宁国的县。
煤电重镇凤台“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未来5年的产业重点已经放到“利用开采的原煤、煤层气、煤矸石及电厂的粉煤灰和余热,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炭机械、新型建材等产业”上。
在人们印象中仿佛只有酒厂、化肥厂和水泥厂的安徽各县,源源不断生产出汽车配件、芯片、服饰、特种金属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2011年,全省县域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56家,占全省近3成。县域新型工业化如火如荼。
工业化催热城镇化。
从淮北到江南,林立的脚手架和随处可见的楼盘广告,新修的宽阔马路和刚刚移栽好的绿化树木,几乎成了每个县城的共同风景。在产业支撑下,城市急切地盼望长大。今年6月,我省决定选择20个以上实力较强的县城建设县级中等城市。
从巷道纵横的淮北矿区,到稻黍飘香的烟雨江南;从苍茫葱郁的大别山区,到一马平川的皖北沃野,强县的列车正在江淮大地呼啸飞驰。它承载着老百姓的重托,正把文明富裕的梦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