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经营中,员工能得到物质与精神的满足,消费者能得到物美价廉的实惠,股东能得到合理的回报,这是企业应具备的经营思想,而且应发自内心这样去做,没有这种自然的心情企业目标就是虚假难以成真的。那么在企业文化咨询、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设计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如何协调的呢?此文将为您一一作答。
“以人为本”说到底是必须给人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物质(精神)利益。企业能否给消费者以价廉物美的享受,能否给员工更大的福利和精神的空间,能否给股东更合理的经济利益回报,能否给社会应有的奉献,这是“以人为本”的最终要求和体现。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通过1加1大于2的经营而获得更大额度的“自然恩惠”。
在旧时的中国,山西祈县乔家堡的乔贵发,家族兴旺了200多年,其永续经营的秘诀就在于乔家秉持“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先义后利,慎待相与”,“舍近求远,让小取大”的经营思想。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乔家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身股制”:即员工除了领取工资、衣资、伙食费之外,有一定资历和功劳的员工还要按股参与字号的分红。商号经营的利润一部分按银股分给“东家”,一部分按身股分给员工。经营亏损则由“东家”完全承担。而一般商号,银股与身股的比例是8:2或7:3,而乔家则从20:9.7增长到14:17与20:24的比例进行分配,把利润的一半以上分给员工。
员工的积极性高了,“东家”的钱不仅没有少分,而且越让利越赚钱。从1888年到1908年20年期间,员工的身股增长1.4倍,盈利增长幅度28倍多,“东家”从年收入1.7万两达到34万两白银的收入,红利增长了20倍!达到了“双赢”。
有人谴责物质文化影响带来的道德败坏,对于这一点,陈序经在《文化学概观》中是这样写道的:在物质文化尚不发达的时代,道德也不见得优高,在现代的原始社会里,物质文化虽然简单,道德也不见得优高。好多社会,正是因为物质太过于贫乏,甚至弄到人吃人的恶习。反观古代中国人所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却是含有不少真理的格言。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失调,他叙述了什维兹尔在《文化的衰败与复兴》一书的观点:“科学愈发达,文化的物质方面愈为人们所醉心。一方面既缺乏以伦理为基础的精神文化,一方面又发展了过分的崇拜的物质文化,结果是产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失调。”
他还认为,必须把发展哲学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发展理想。……伦理既是文化的本质,哲学可以说是文化的导师。哲学本身,若不健全,若是空虚,那么文化必然衰败,必然退位。文化哲学的任务就是发展一种不空虚而健全的哲学,使文化能够复兴,使文化能够进步。”但陈序经也认为,不应该完全否认物质文化的进步作用,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可以影响到伦理或道德,伦理与道德也会随着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现代企业不仅要在物质形态的建设中建功立业,还要在非物质形态的建设中添砖加瓦。特别是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物质的迅速发达,而精神文化建设却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由于物质的发达带来的许多问题是原有的精神文化不能解释,不能包涵,不能引导的,因而产生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失调。西方社会的经验是,市场经济越是发展,物质越是丰裕,越是要用人文的目标来发展人文的精神。中国不能例外,中国的企业也不能例外。中国企业需要在价值观重塑中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