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摩托”其实是汽车
1926年6月28日,晴,大风。
上午出门,主意是在买药,看见满街挂着五色旗,军警林立。走到丰盛胡同中段,被军警驱入一条小胡同中。少顷,看见大路上黄尘滚滚,一辆摩托车驶过。少顷,又是一辆;少顷,又是一辆;又是一辆;又是一辆……车中人看不分明,但见金边帽。车边上挂着兵,有的背着扎红绸的板刀。
以上是鲁迅写的。
鲁迅的意思是说,他上街买药,半路上撞见某大帅进城,该大帅坐着汽车,他的卫队也坐着汽车,一长串汽车浩浩荡荡开进北京。
有的朋友该问了:鲁迅写的明明是“摩托车”啊,你怎么说是“汽车”呢?
其实在鲁迅的辞典里,摩托车就是汽车。
您要是不服气,咱们来捋一捋——鲁迅说“车中人看不分明”,如果是摩托,他应该写“车上”,怎么会写“车中”呢?人骑在摩托上,四面透光,一目了然,怎么会“看不分明”?他还说“车边上挂着兵”,摩托有“车边”吗?就算有,上面能挂兵吗?把几个大活人挂到摩托上,突突突地往前开,也太惊悚了吧?甭说活人,死人也挂不上去啊!所以很明显,鲁迅笔下的“摩托车”就是汽车,他说的“车边”其实就是汽车两边的迎宾踏板。
鲁迅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旧社会的语言环境跟咱们新社会是有很大区别的。上海滩报人包天笑在民国初年写过一首打油诗:
开轩马车去似箭,闹市横行自在多。
波波一声人急避,后面来了摩托车。
这首诗里的“摩托车”真是摩托吗?NO,是汽车。旧上海汽车鸣笛,老是发出“波波波”的怪响,所以当时又管汽车叫“波波车”。
为何把汽车叫“摩托”,火车叫“汽车”?
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本《交通指南》,该书第二章就说:“所谓摩托车,即汽车是也,每车自数千元至万元不等。”瞧见没?人家明说摩托车就是汽车,还透露了当时汽车的价格,有几千块大洋一辆的,也有上万块大洋一辆的。摩托能值这么多钱吗?肯定不能。
但也不是一直都管汽车叫摩托。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前期,大多数人都习惯称汽车为摩托车,称卡车为“摩托卡车”,称消防车为“摩托卡救火车”,到了抗战胜利以后,叫法跟现在差不多就一样了。
有的朋友可能还会问:如果管汽车叫摩托,那么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前期,人们又怎样来称呼摩托呢?
答案是:摩托的命名经常变化,有时候被叫作“两轮摩托”(参见1933年版《汉口竹枝词》),有时候被叫作“机器脚踏车”(参见1931年版《杭州市经济调查》上编),有时候甚至会被叫作“自行车”( 参见1931年版《杭州市经济调查》下编)。
好吧,你管汽车叫摩托,管摩托叫自行车,那管自行车叫啥?只好叫“人力脚踏车”了。旧社会就是这么怪异。
还有更怪异的呢。鲁迅从北京去天津,坐的是火车,他在日记里写的却是“汽车”。他写错了没有?没有,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叫法,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人们确实流行把火车叫成汽车。
仔细想想,那个时代的叫法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那时候的火车就是用蒸汽机带动的,当然可以叫汽车。而汽车呢?一问世没多久就从蒸汽机驱动变成了内燃机驱动,内燃机驱动用英文怎么写?motor,所以汽车就应该叫作摩托。摩托不需要人力,一打火,一挂档,一加油门,自己就会走,叫它自行车更加没错。由此可见,旧社会对各种新型交通工具的命名其实比我们新社会还要靠谱。
靠谱归靠谱,现代人一旦穿越到旧社会,仍然会被这些几乎完全不同于今天的命名给搞糊涂,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命名。怎样才能不糊涂呢?我觉得也没有别的办法,以后大家多读读这个专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