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多少钱
详细介绍
原水取自民用建筑中杂排水,经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建筑物和小区,作为冲厕、绿化、洗车、扫除及景观用水等。用作水源的水量应以回用量的110-115%为宜,水源选取应优先考虑优质杂排水,可按下列顺序选择: 1、冷却水 2、浴排水 3、盥洗排水 4、洗衣排水 5、厨房排水 6、厕所排水
产品特点:
1、 生化处理采用接触氧化法,抗冲击负荷,出水稳定、效率高。
2、 采用组合填料,比表面积大、耐用、易挂膜、不堵塞。
3、 采用潜水泵曝气设备,噪音低。
4、 整套设备自动化程度高,采用PLC控制。
双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工作原理本设备采用气压式供水。利用密封罐体,使局部增压达到供水目的。具体工作顺序是由水泵将水通过逆止阀压入罐体是罐内气体受到压缩,压力逐渐增大。当压力达到指定上限时电接点压力表通过控制柜使泵机自动停止。设备中的水压高于外界压力,自动送水至供水管网。当罐体内水位下降,气压减小到指定的下限位置时,电接点压力表通过控制柜使水泵重新启动。如此反复,使设备不停供水。当罐内气体不足时,补气阀可自动补气。本设备不许配备专职操作人员
工艺说明
1、 格栅、毛发收集器:截留原水中漂浮物、悬浮物,如纸屑、头发、塑料袋等,保证后
续处理正常运行。
2、 曝气调节池:调解水量,均匀水质,预曝气增加水中溶解氧,有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
并有抑制发臭的作用。
3、 一体化中水设备: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斜板沉淀池,污水在水下曝气设备的作用下,
充分与氧和填料相接触,填料布满微生物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得以降解。在水的推流下,进入斜板沉淀池沉淀,最后流入中间池。
4、 石英砂过滤器:进一步截留经生化处理后水中的漂浮物,对 SS、BOD5、COD一定的去除
作用。
5、 活性炭吸附器:对水中残留物质、金属离子、异味、色度有吸附去除作用,一步完成水
的深度处理。
6、 清水池:经处理后的中水贮存在池中,同时投加一定量的消毒剂,保持一定的接触消毒
时间,有效地杀灭细菌,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已备回用。
7、 消毒装置:采用定量、自动投加,可选用漂白精、氯片、次氯酸钠溶液等多消毒药剂。
双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产品特点:
一、节水、节省管理费用 全封闭结构运行,杜绝了跑、冒、滴、漏、渗等现象发生,并且避免了传统供水每年清洗水箱用水。由于无水池、水箱,因此不需要清洗,不用消毒,免保养维护。
二、节能、节省投资 一般而言,对于新建建筑项目使用智能型无负压(叠压)稳流变频给水设备可节省50%以上的建造水池、水箱的费用。在保给水质量及卫生标准的前提下,与其它供水设备相比可节电30%左右。
三、质量可靠、无二次污染使用 由于给水环节中省去了水池、水箱,设备中的过流部件采用了SUS304不锈钢材质,且稳流罐中使用的技术和工艺保证了给水无二次污染。关键零部件如:电机、水泵轴承、变频器、断路器、接触器、PLC均采用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从而使整套设备质量可靠,使用稳定。
四、设备占地面积小,智能化程度高 根据用户使用空间,可选用立式或卧式两种稳流罐,以实现设备布局。其控制系统采用了变频控制技术,具有过载、短路、过压、欠压、缺相、过热和失速保护及软启动等功能,在异常情况下可进行信号报警、自检、故障判断等,可根据用水量的大小自动调节恒压给水。
双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功能特点:
1、两种工作方式:
a.自动工作方式:自动方式是作为正常供水状态下的一种工作方式。一般来讲,当客户正常供水后即选定该种方式,在自动方式工作时,一切管网的不同供水要求,都将在无负压供水设备有效的控制之下,进行多种功能的适应工作。
b.手动工作方式:该操作方式是为自动工作方式发生故障时,为用户应急设置的一种工作方式,该工作方式完全采用最简单的启动方式,这种方式在操作面板上直接启停任何一台水泵电机,一般只有在自动失灵或调试的情况下才采用。
2、容易并入智能化管理系统,主要部件采用优质元件,整套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其自带的标准串行通讯口(RS485),使得系统与计算机的通信十分方便。
3、水位保护功能,当水罐水位低于设定水位,系统自动保护停机。液位控制器性能稳定可靠。
4、自动复位功能,停电后复电时或水位恢复时系统自动启动。
5、故障泵屏蔽功能,故障泵屏蔽后直接退出运作程序,由备用泵接替工作。
6、自动保护功能:有过载、过流、短路、缺相、超压、欠压及缺水停机等自动保护功能
?双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选型说明
JBW双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选型是根据用户自来水管线、压力与流量,用户实际用水量、建筑物的高度等数据来确定的,设备表用的调节器容积时按照自来水流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估算的,如果自来水管路很细,流量不能满足用水高峰期的用水要求,需要重新计算调节器的容积,推荐公式如下:
V容积=(Q出—Q进)△t
Q进=一天用水高峰期自来水进水量
Q出=一天用水高峰期用户用水量
t=用水高峰期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