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目前正在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和群众初级急救培训
本报记者 曹刚
今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布2008年要完成的9个实事项目,其中包括:今年培训3.5万名红十字救护员;对35万名群众开展现场初级急救培训。
普陀区长征镇的居民在参加急救培训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记者近日从市红十字会获悉,上海已完成1000名救护师资的培训,红十字救护员和群众初级急救培训正在全市范围内火热开展。
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全市计划培训10万名红十字救护员,让100万名市民掌握现场初级急救技能。
几天前的上午,梅雨纷纷,空气潮湿而闷热。
普陀区长征镇梅六居委会活动室内,聚集了大约50位居民,他们在参加急救培训。
最基本和重要的技能是心肺复苏
年近七旬的顾秀珍走到一个昏倒在地的“小伙”身边,跪下轻拍他的肩膀,高声呼喊:“喂,侬要紧吗?听得到吗?”对方没有回应,老人连忙挥手招呼身旁的老伯,高喊:“有人昏过去了,快点打120叫救护车,我来负责急救。”
在急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是心肺复苏。这两声呼喊,顾秀珍已完成了心肺复苏的前两个步骤:
判断伤病员的意识
如有意识,无需心肺复苏,切忌搬动,尤其不能随便晃动头部。例如骨折病人,搬动不当,会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影响到原本受损较轻的内脏和神经。
先呼救,再施救
急救是为了暂时保命,要想解决根本问题,还得依靠医院。如果你学过急救技能,又恰巧碰到紧急情况,在毫不犹豫地捋起袖子,埋头苦干之前,别忘了:先拨120呼救。
第三步紧随而来——
摆正体位
顾秀珍把伤病员轻轻翻成仰卧姿势,松开他的领口。
“注意,翻身的时候,手要托住他的颈部,对,很好。”一个穿白大褂的中年男子站在一旁,猫着腰,边看边评。他叫周嘉陵,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有超过10年的急诊救护经验。
原来,这只是一次急救演习,确切地说,是练习。地上躺着的“小伙子”,名叫“心肺复苏模拟人”,是一件逼真的道具。它身上伸出多根电线,连接着高科技的显示装置,帮助练习者找准部位,合理用力。
这天一大早,周嘉陵骑车从社区医院赶到梅六居委会,为群众做初级急救技能义务培训。一开场,他花了40分钟,详细介绍心肺复苏10个步骤。紧接着,十多位居民先后踊跃上台。
呼吸心跳正常,不用做人工呼吸
顾秀珍的练习在继续。
清理呼吸道
她把手指伸入伤病员口腔,去除包括假牙在内的杂物,确保呼吸道畅通。
判断有无呼吸
看胸部起伏;听呼吸声;感觉呼出的气流。“一看、二听、三感觉”,周嘉陵总结的口诀,顾秀珍背得滚瓜烂熟。“周医生讲,如果有呼吸,就不用再做人工呼吸了。”
判断有无心跳
准确的判断方法是触摸颈动脉。她的手指先找到喉结部位,向外滑行2-3厘米,约5秒钟。如有心跳,无需再做心外捶击和心外按压。
心外捶击
顾秀珍左掌放在伤病员的胸前区域(胸骨下段),右手握空心拳,抬高20-30厘米,垂直向下捶击2次。“一般情况下,2次够了,如果无效,多做也是徒劳,马上跳到下面两步。”周嘉陵解释,“有些情况下,捶击产生的小量电流,可使心肌兴奋并产生电综合波,促使心脏恢复正常跳动。”
“学到的技术,不能急着去做,一定要先判断。”60岁的张瑛几个月前曾接受过长征镇救护员技能培训,是居委会的红十字救护员之一。这次培训,她又来了。“我想再巩固巩固,顺便帮医生搭把手。”
上个月,张瑛碰到过一次紧急情况。一位高血压患者,被自行车撞倒在地,一时昏迷。正当路人手足无措时,路过的张瑛拨开人群,说:“不要乱动病人,我学过急救,让我看看。”她没有施展心肺复苏技能。“我发现他呼吸心跳都正常,所以就原地等待救护车。”
做人工呼吸时要捏鼻子别掐脖子
“前7步的准备,归根到底是为了做接下来的2步。”周嘉陵一边解释,一边指导下一位练习者——63岁的谢克强。
人工呼吸
老谢跪在模拟人右侧,一脸认真地拿出人工呼吸面罩,小心展开,平铺在对方脸上,右手抬高模拟人的下巴,低头吹气。才吹了两下,额头已渗出细密的汗珠。
“鼻头!捏鼻头!漏气了!”还没等医生点评,围观居民你一言我一语,迫不及待地提醒他。老谢腼腆地笑笑,赶紧纠正动作。
周嘉陵点点头,说:“大家讲得对,左手应该捏紧鼻翼。另外要注意右手的位置,不能掐脖子,应该轻轻搭在下巴上,抬高伤病员的下颌,打开气道。气道不开,吹再多气也没用。”老谢这才意识到右手的位置,猛地一缩,放回对方下巴。此时,他已汗如雨下。
“大家看好,他的吹气动作很标准,一定要用嘴唇包紧对方嘴巴,慢慢吹气,一次约一秒钟。”听完周嘉陵的表扬,老谢抬头擦了一把汗,继续卖力地练习。
心外按压
这是心肺复苏的第9步,必须和人工呼吸配合操作。
“吹气2次,按压30次。循环5次,再观察病人情况。如果呼吸和心跳恢复,面色、口唇会从苍白、青紫转为红润。”周嘉陵介绍,按压方位是胸骨下端二分之一处,双手重叠,十指相扣,上半身前倾,双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下压深度4-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次。
移交医生
“大家做完急救后,别忘了最后一步。”周嘉陵反复提醒,急救时要量力而为,不要太忘我,毕竟医院才能给病人最适合的治疗。
约10分钟后,谢克强完成全套操作,站起身,长舒一口气。“这个模拟人蛮好,只要我动作做得不规范,伊就会报警,提醒我调整力道。”
学心肺复苏要多练习、多巩固
中午11时15分,多数居民已散去,顾秀珍仍跪在地上,不舍得离开培训现场。她身边聚集着好几位老人,大家兴致很高,激动地交流体会,切磋技能。每次听到医生的点滴肯定,老人们的脸上都会神采飞扬,就像小学生得了满分似的。
谢克强也没有离开,他蹲在一旁,时不时地给几位老人指导。“我和张瑛一样,也接受过救护员的培训,考试合格,有证书的。”老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刚刚上台,太紧张了,脑子一片空白,好几个动作都忘记了。现在没问题,都回忆起来了。”
“没关系,这很正常,学心肺复苏,易学易忘,有句俗话叫‘一学就会,一过就忘’。”周嘉陵鼓励说,“所以你今天来对了,以后有机会,还要多练习,多巩固。”
去年底,长征镇组织群众性初级急救技能比赛,谢克强积极参赛;今年4月,他又报名参加了救护员培训,顺利通过考核;这次急救技能培训,他又准时报到。
“我以后一定要多练习,有机会就和一道锻炼的老年朋友交流。”听了谢克强的话,张瑛连连点头。“现在红十字救护员人数不多,所以我要在锻炼身体、散步时和邻居们多交流,告诉他们基本的急救知识。”
培训红十字救护员,比群众性初级培训的要求更高。至少接受16课时集中培训,学习急救理论知识和多项基本急救操作。周嘉陵介绍:“心肺复苏单考,每人练2次,考1次,满分10分,必须到8分才过关;包扎、止血、骨折固定、病人搬运等,都要掌握,抽考一项;再加上急救知识卷面考试。三项都合格,才能发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