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善的公共产品设计 须完善的公共管理来配套
盐田公共自行车系统启用仅三四个月就有278辆自行车“重度伤残”,地铁站点投放的600把爱心雨伞频遭“有借无还”所剩无几。据悉,地铁站点提供的爱心雨伞,市民只需登记姓名和联系方式便可免费使用,结果各地铁站点的爱心雨伞几乎都是“有借无还”。相比之下,盐田的公共自行车采用了二代身份证登记,这算是正儿八经的实名制登记了吧,投入的3000辆自行车有278辆“身负重伤”。原本便民的公共服务举措,遭遇不良答卷。
且慢,不要那么快就否定市民素质。就盐田公共自行车损坏事件与爱心雨伞“有借无还”事件而言,278辆车与600把雨伞,相对于深圳市人口而言,样本太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因此就说市民素质低,进而以道德上的优越感来表示现状堪忧。君不见,深圳最繁华的商业街华强北等候公交车的人们自觉排队候车,形成美丽的L形队伍,近段时间经本报连续报道后引发城中热议,成为城市文明风景线。
我们首先要肯定公共产品设计者的良善初衷。有关部门在设计公共服务产品时,将市民设定为理性的、负责任的主体,信任市民,尊重市民,让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爱心雨伞、公共自行车,乃至自主申报“绿色出行”何尝不是这样设计理念的产物。倘若公共产品的设计者以“性本恶”来揣测市民,凡事均靠重典惩罚,不但增加公共管理成本,亦然是对市民的不信任,而这绝非城市健康发展之道。
虽然公共产品出自良善考量的设计,但还需加强公共产品的管理与维护方面的投入。面对上文提到的损坏与“有借无还”,只能说,实际情况与设计的理想状态尚有差距。弥合差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如何弥合?华强北的“排队文化”值得借鉴。文明的养成,需要辅以合理的设施。华强北合理设计公交站点,为排队创造积极的硬件环境。爱心雨伞若通借通还,可以免去很多人嫌“哪站借哪站还”的麻烦。公共自行车借出后,倘若在归还环节有把关验收,想必能减少车辆受损的数量。此外,增设自行车遮雨棚,完善自行车道,完善监控系统建设等等举措,都可助力人们爱车惜车。
文明的养成,前期的正向引导很关键。在华强北,前期义工们积极引导,令人们逐渐养成排队的习惯,并进而培育良好的排队风尚。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同时积极发挥深圳义工的作用,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此,那么爱心雨伞和公共自行车的结局或许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文明风尚不是一天养成的, 在养成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所作为,舍得投入相配套的人力物力,也要耐得住性子。
相关标签:产品设计|外形设计|外观设计|创意设计|ID设计|结构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玩具设计|礼品设计|家电设计